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始末
2011-12-29李小婉
党员文摘 2011年6期
1954年1月21日,美国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在美国康涅狄格电船公司的船坞下水。随后,苏联、法国、英国也相继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国的中国怎么办,中国何时才能够拥有自己的核潜艇?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一
1958年6月,国防部聂荣臻元帅办公室。一份外军情报汇总和几则外国电讯放在办公桌上,聂荣臻认真地读着:
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从1954年初下水,到1957年4月第一次更换燃料棒,总航程达六万多海里,其间大部分是潜航,仅消耗几公斤铀。
聂帅缓缓地把手中的情报放在桌上,久久不语。
6月27日,这些资料和一份聂帅亲自写的《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送到了中南海菊香书屋。两天后,中共中央批准由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中将领导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海军科学研究部部长于笑虹具体负责。审批速度之快,出人意料。
首批核潜艇研制人员集结了各科专家共29名,他们都是全国潜艇和舰船方面的精英。那时,别说核动力潜艇,就是核物理方面的人才也没几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对中国海军建设提供过不少帮助,但在核潜艇研制上,却始终守口如瓶。
不久,毛泽东一句名言便传遍了部队、院校和全国的相关科研单位:“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0年初,二机部组建反应堆研究室,开始核动力研究;海军和一机部共同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研究室,负责总体设计、研制和任务的安排落实。
由于受到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再加上苏联撤走了专家,我国没有力量同时支撑原子弹、导弹与核潜艇三个大摊子。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先搞“两弹”,暂停核潜艇研制。于是,核潜艇工程进入了冬眠期。
二
1963年3月,中央决定,在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保留一个由50多人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继续从事核动力装置和艇总体设计等关键项目的研究,为国民经济恢复之后试制核潜艇做技术上的准备。
50多人的队伍,承担庞大的核潜艇工程,显然力不从心。但是以总工程师彭士禄为首的核动力研究人员仍然不言放弃。他们边学边干,为核潜艇工程做理论上的准备。
在渤海湾望海寺旧址上,有几排平房,彻夜灯光通明,这里住着留下来继续研制核潜艇的科技人员。为了培养科研力量,彭总工程师和蒋滨森等几个了解核动力的专家给研究室开了五门课:反应堆物理、工程热力学、自动控制、结构以及动力装置。
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核潜艇研制重新上马。701所所长陈佑铭奉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于笑虹将军之命,从外地赶到北京报到,担任09工程(即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但谁都没有想到,正当研制工作突破重重难关进入攻坚阶段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科研难以为继!生产难以为继!科研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心痛了,二机部、七机部的领导,海军的领导心痛了,聂帅也心痛了。聂帅决心扭转这种局面,尽管这样做他要冒很大风险,因为早已有人准备好了一顶“以生产压革命”的帽子,随时会扣到他的头上,但他早已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当有科研人员向他报告,有些造反派对核潜艇工程横加干预、无理阻挠时,他怒不可遏:“不要理他们!抓国防建设,何罪之有?就是戴手铐,核潜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1967年6月25日,有关核潜艇的秘密会议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核潜艇研制单位的三百多位厂长、所长、党委书记及专家、技术人员等,济济一堂。他们中很多人是从批斗会现场赶来的。9时多,聂荣臻在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的陪同下,器宇轩昂地走进会场。很长时间没穿军装的聂荣臻特意穿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显得更加威风凛凛。聂帅的话掷地有声:核潜艇工程是关系着国家安危的重要工程。这一工程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是党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任何人都不准以任何理由冲击研究院、所、生产车间,不准以任何借口停工、停产!这项工程,不能等!不准停!必须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聂荣臻会后又签发了一份《特别公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军委发出的第一个“特别公函”,要求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这是一把“尚方宝剑”啊,是中央军委给核潜艇工程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的最大支持!
核潜艇工艺复杂,一艘核潜艇就是一座浮动的海上科学城,一艘核潜艇的发电量可以满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照明用电。据统计,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材料有130多个规格品种,装艇设备、仪表和附件有2600多项、46000多台件,电缆300多种、总长达90余公里,管材270多种、总长30余公里。参与这些材料设备的研究、设计、试验、试制和生产的计有2000多家工厂,协作规模之大在中国造船和军工史上都是空前的。1968年11月23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工建造。
核潜艇开工后,为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经国务院、中央军委研究决定,1969年10月成立了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是海军政委苏振华,成员有: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余秋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钱学森、罗舜初、赵启民,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一机部副部长周子健,二机部副部长刘伟,六机部副部长边疆,国防工业办公室军事管制小组组长张元培,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李如洪,海军装备部副部长侯向之,舰艇研究院副院长陈右铭等。
三
核潜艇工程的核动力装置由核动力研究所负责研制,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是彭士禄。在核潜艇被迫下马的两年间,彭士禄综合同行们的正确意见,提出核动力研究不能只凭一腔热情蛮干,必须稳妥第一,最好先搞一个陆地模拟堆,充分研究改进后,再安装到潜艇里去。不久,主持核反应堆总体设计的彭士禄和数十名设计人员,被秘密地集中到一个海岛,“全封闭”地向核动力装置设计发起最后“冲刺”。反应堆试验终于如期达到预定要求,共和国核潜艇的龙头工程终于被攻克了。船用核反应堆的神秘面纱被掀开了,美国人折腾了十多年的难题,中国人几年就拿下了。
中国有了船用核反应堆,但如何将它变成潜艇的中枢,大家却茫然不知。核潜艇总体所所长夏桐与总设计师黄旭华为此事一起商量了很多次。有一次,黄旭华突然说起:“听说国外有一种核潜艇玩具太逼真了,美国都不让卖了。”对啊,夏桐猛地想起:我们闭门造车在这里空想有什么用,难道就不能先造出一个“超级玩具”,然后再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夏桐的这个奇想,后来引出了做一个1∶1的核潜艇模型的大工程。有趣的是,那一段时间研制部门中最忙碌的竟是几个木匠,他们都是通过最严格的政审和技术考核筛选出来的。核潜艇模型有着逼真的“五脏六腑”,甚至连里面的电话也是木头造的,宛如一个超级大玩具。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加快核潜艇研制步伐较为关键的转折点。
1970年4月,数万台设备、数不清的零件连在了一起,一个庞大、复杂、精密的核动力系统建成了。
5月1日,陆上模式堆开始试车。试车结果表明:陆上模式堆已具备了开堆试验的条件。至此,核潜艇研制已经基本通过了设计、安装、调试、操作四道关,就剩下最关键的试验关了。
7月18日,核潜艇动力装置在“三线”某地进行了陆上模拟堆起堆试验。
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新中国海军装备的“头生宝贝”——攻击型鱼雷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从此,人民海军装备发展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魏传中荐自2011年3月2日《党史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