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复光:培养出中国第一批黄埔女军官

2011-12-29罗静雯

党员文摘 2011年6期

  她,出生在重庆江津,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母亲。她是上世纪20年代冲破封建藩篱,领导早期妇女运动的活动家之一。她曾任中国妇女界联合会临时主席、黄埔军校女生队指导员等职务。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就是她学生之一。
  掀起“择师运动”,
  邓中夏引导她走向革命
  五四运动犹如一声惊雷,震惊了中国。
  这一年,16岁的钟复光考入重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她非常珍惜这一学习机会,多次被学校评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1921年,川东教育界知名进步人士陈愚生等举办了一次“夏令讲学会”,聘请“少年中国学会”的成员邓中夏、王德熙等来讲课。
  钟复光特别喜欢听这些“外来老师”讲课。她曾回忆说,这些老师讲为什么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讲新文化,新思想;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等。大家听了非常振奋,长期积闷在心中的许多疑问似乎都有了答案。
  邓中夏也很喜欢性情活泼、开朗大方的钟复光。看到她带头剪辫子,还经常带头冲出课堂走上街头,发传单作演讲,向群众宣传打倒帝国主义,抵制日货等,邓中夏觉得,这个小姑娘是搞革命的好苗子。在校期间,她还被选为学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和川东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当时,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邓梦修封建思想浓厚,竭力反对、压制进步运动。邓中夏便鼓励钟复光和同学们回校“闹革命”,希望撤掉邓梦修。
  18岁的钟复光领受任务后,立刻组织召开学生自治大会,决定开展“择师运动”。自治会选举出代表,向川东道尹请愿,同时进行罢课,提出“撤换封建校长邓梦修”、“取消歧视妇女的教育方针”等口号。
  “择师运动”一石激起千层浪,重庆各校学生自治会都派出代表前来声援,声势越来越大。道尹公署害怕学潮扩大后无法收场,只好下令撤销邓梦修的校长职务,改为学监胡鹤珍任校长。
  但学生们仍不满意,要求自主择师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务长周文卿被吓得逃离了学校。道尹公署只得又收回成命,派一个叫伍新言的委员来主持校务,并劝大家先复课。钟复光却与学生们商定“不获全胜,誓不收兵”。
  到1922年初,被学生公推出来的蒙材成先生终于就任校长,学生自治会取得了第一个胜利。
  负笈上海,
  当选全国国民会议代表
  “择师运动”的成功开展,进一步激发了钟复光追求进步、参加革命的强烈愿望。她希望去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参与到革命运动的第一线。
  1922年夏,在几位进步老师的支持下,她和赵君陶等七名同学离渝北上,辗转抵达北京。由于环境和费用等原因,1923年,钟复光得到邓中夏的资助,转赴上海就读上海大学。
  钟复光读的是社会系,系主任是瞿秋白,很多教授都是革命前辈和德高望重的学者。学校定期举办“特别讲座”,由李大钊、戴季陶、沈玄庐等任讲师。
  钟复光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先进知识和革命理念,同时依然是学生运动积极分子。课后她常常到各工业区向工人散发革命传单,参与创办工人夜校和平民学校,坚持给学员上课,还向工人宣传革命理论。入学后不久,她就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上海,钟复光住在兴业里一号向警予的家里。这位中共党组织的妇女部长很看重她,交给她一个重要任务——牵头组建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
  当时,全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善后会议”的浪潮越来越高,孙中山决定召开国民会议,改组政府,革除弊政。正在合作的国共两党对此都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积极选举参会代表。
  钟复光迅速联络了一批妇女界的同志,起草了相关文件和宣传资料,并和促成会筹备组的其他成员一起,呼吁群众参与推翻军阀统治的运动。
  1925年,钟复光和向警予、刘清扬等人被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选为出席全国国民会议的代表。
  2月初,钟复光先行抵达北京,与当地党组织负责人赵世炎接上了头,汇报了上海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情况。
  不幸的是,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噩耗传来,举国哀恸。钟复光强忍悲痛,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参加了孙中山先生治丧委员会的工作,与邓颖超等四位同志一起接待前来吊唁的外国友人。
  治丧结束后,向警予给钟复光发来电报,要求趁全国各地的妇女代表都在北京之机,成立中国妇女界联合会,并来信作了详细部署。
  钟复光和刘清扬等立即行动,她们白天到各省代表处进行联系,提出相关候选人建议名单,晚上就加班加点起草相关文件和资料。
  经过20多天的努力,中国妇女界联合会正式宣告成立。4月12日下午,全国妇女界各团体在女师大召开联席会议,公推上海代表钟复光为临时主席,刘清扬任副主席,决定名称为中国妇女界联合会。钟复光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号召力,由此可见一斑。
  随后,钟复光返回上海,组建上海妇女界联合会。1925年6月5日,上海妇女界联合会正式成立,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参加了成立大会。宋庆龄拉着钟复光的手,勉励她一定要牢记孙中山先生遗嘱,为唤起民众、贯彻三民主义、打倒封建军阀、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而努力奋斗。
  培养出第一批
  黄埔军校女军官
  1925年,国民政府为了统一军官培训,命令在粤各军取消他们各自办的讲武堂和军官学校,合并于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以往只招收男生,不招女生。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立后,于1926年破天荒开办了女生队。这也是黄埔军校史上唯一的一期女生——被列为黄埔军校第6期。有183名女生正式入学,加上南湖学兵团30名女生被并入黄埔军校女生队,女生队从而扩大为213人。
  开办女生队,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决心在军校培训妇女骨干的重要尝试,中共也派出了许多同志到黄埔军校工作。
  当时已和施存统结为革命伴侣的钟复光,和彭漪兰等人一起,被委任为女生队指导员,直接负责女生队的训练管理工作。
  开办女生队这个新事物,招致各界阻挠。钟复光等人深感重任在肩,个个都全身心投入到女生队工作中去,带头换装,和学员一起参训生活。
  开学典礼上,女生队负责人和200多名女生,都同男生一样装束,个个英姿飒爽。
  女生队学员吕儒贞回忆说,军校纪律非常严格,生活节奏非常紧张。早上军号一响,女生队全体学员马上起床、穿衣、梳洗,将被子叠成豆腐块,摆在木板床正中央。十分钟内一切要收拾完毕,然后进行操练。在饭堂里吃饭也要军事化,只要指导员放下筷子,学员们必须全体起立,没有吃完的要受到批评。
  进入军校三个月后,女生队学员就真正体验到战火硝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并勾结四川军阀杨森,企图里应外合破坏在武汉的共产党组织,以达到其消灭革命力量的目的。
  武汉当时仅有卫戍司令叶挺的一师兵力,局势极其险恶。军校决定由叶挺率第11军第24师迎击叛军夏斗寅部,并把军校全体同学编为中央独立师,军校女生队编为政治连,又分为救护队和宣传队,分别隶属军医处和政治部,并受叶挺指挥,开赴前线。
  原女生队学员、著名作家谢冰莹回忆说:“我们200多名娘子军,要求和男兵一样,全副武装起来,持枪杀敌,与男兵并肩作战。”
  钟复光等人带领女生队,沿途张贴标语,向群众宣传“我们是革命的军队,是保护人民大众的”。经过反复宣传,革命军终于受到群众的理解和爱戴,妇女们主动给革命军送茶、送水。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女生队紧跟作战的男学员部队,投入紧张的抢救伤员工作。她们不顾子弹在头上呼啸,英勇地把受伤战友抬下火线,为他们包扎、换药、喂水。
  这次出征共34天,女生队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其中许多人成长为中国第一批女军官,包括抗日英雄赵一曼,著名红军女将胡筠,聂荣臻夫人张瑞华,徐向前夫人黄杰等。
  女生队的建立在中国妇运史上也写下了光辉一页,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钟复光等女生队的负责人也深受好评和赞誉。
  钟复光解放后曾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1992年逝世。
  (魏传中荐自2011年3月22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