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

2011-12-29李晓西

北方经济 2011年1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整体上呈现出向服务业倾斜的趋势,服务业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与此同时,服务业内部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生产性服务业从传统服务业中分离并得到快速成长,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目前,从国际范围看,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有增长力的部门,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高低已经成为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战略地位的关键。就国内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和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已经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层面。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特征
  
  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是典型的创新型产业。Gruble & Walker(1989)指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那些厂商,它们是高技术人力以及科学与技术知识的主要使用者。尽管生产性服务业不是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生产过程的唯一渠道,但它却是现代经济中实现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转换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是专业性的服务,其发展高度依赖人才和知识。从行业分布看,生产性服务业所从事的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如金融业、猎头、培训等);产品和流程的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如研发、设计、土程等);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如信息咨询、信息处理、财务、法律服务等);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如质量控制、维持运转、后勤等);与产品的推销和配销相关的活动(如运输、市场营销、广告等),均特别依赖于专门知识和专业技术,创造的附加值也更多地是体现在设计和营销等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而这类附加值更是主要依靠人才和知识的创新所获得的。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是人力资本与知识密集型的,是典型的创新型产业。
  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创新溢出性。生产性服务业既是技术和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向外溢出的主要媒介。按照新增长理论的观点,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被看作是市场外部性和市场网络功能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当企业不具备内部生产性服务功能的知识技术资源,或者企业拥有的专业化知识技术不能达到生产性服务功能的要求时,只能选择外部化。外部性导致经济产生了报酬递增式的增长,外部效应的主要创造和传导部门恰恰是由生产性服务部门来承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提高了专业化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扩张了市场的网络效用和知识的溢出效应,即各种信息、技术、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的联系更加紧密且从整体而言构成了一个更加有机的大系统,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溢出作用还具有不断扩大,不断积累的特点。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路径
  
  (一)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
  生产性服务类企业是生产性服务产业创新的主体,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以及非正式的相互影响是企业之间知识流动最主要的形式,是生产性服务业获得知识,进行创新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面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生产性服务业业内的企业创新不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还要依靠与外界的合作。技术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流动,企业之间通过各自知识、技术的交流,在相互学习、共同创新中,一个企业的知识扩散到另外一个企业。这种知识的流动是在某种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合作带来了丰富的技术源泉,获得了由人力资源和技术财富互补而构成的协同效应,有效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创新。
  (二)研究机构向企业的技术流动
  研究机构,特别是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是技术创新源和知识库。研究机构大量地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是生产性服务业内企业创新的主要知识来源,这些研究不仅为企业提供基础科学知识,而且还为企业提供了新方法、新仪器和有价值的技能。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通过技术转让、联合开展研究活动等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能够促进技术的快速流动,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商业化,从而有效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创新能力,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是技术的传播过程,创新技术主要以扩散源为中心向外扩散。由于技术商品是一种知识商品,从技术扩散的要求看,如果采用者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技术转移就难以实现。因此,技术水平越高的潜在采用者越容易获得创新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型服务业,其从生产过程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含量。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其具有对技术创新的强烈愿望,也更容易通过承接技术转移,通过消化吸收的学习方式以较小的成本应用新的技术,使技术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社会效用最大化。
  (四)人才流动
  人才是知识与技术活的载体,人才流动必然导致知识的流动和技术的转移。对于创新而言,有时候重要的不是特定知识的转移,而是创新的一般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富有弹性,服务内容的提供主要依靠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对人才的要求也高于其他产业。现实中,生产性服务业往往是大学或研究机构人才流动的主要聚集地,大量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汇集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拥有大量人才的生产性服务业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也在不断地推进深化社会分工,在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发展
  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是现代知识和技术的供应商和服务商。技术、咨询、金融、法律等众多专业性知识型服务机构本身就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在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创新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向生产性服务业内的企业和社会提供自身的创新型知识,并帮助企业实施主要由企业自身开发的新知识,不仅是创新的载体,更是创新的推进器。因此,需要加快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的发展,要抓住科技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时机,为知识服务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促进一部分科研机构向专业性知识服务企业转化,促进民间各类专业性知识服务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专业性知识服务机构的创新行为,壮大专业性知识服务企业实力。
  (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学研联系
  加强产学研联系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特别鼓励民间借助各种非正式的平台和机会,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民间各种非正式的交往,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合作,特别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立健全以生产性服务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产学研联系的平台,进一步密切企业之间和产学研之间的有效合作,打造企业创新联盟和企业—科研机构创新联盟等创新网络,形成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技术服务等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促进各类人才流动
  人员流动的目的是知识流动和促进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特别需要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动,吸引高水平、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开展创新活动,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水平。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除吸引产业外部的人才外,人员采取合作研究、兼职、咨询服务、顾问等各种方式,在产业内部的、短期的、非正式的流动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流动不是单向流动,而是双向复合流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在鼓励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人才向生产性服务业内的企业流动外,更要重视生产性服务企业员工向相关研究机构流动,如合作研究和进修实习,这将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员工掌握科技最新动向、开拓知识面、学习研究方法、运用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工具,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的长期可持续提升。
  (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软硬环境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有助于创新的软硬环境。现阶段,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特别需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不断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信息通讯网等,特别要加快下一代互联网以及各类共享的重要数据库的建设,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能以更快的速度、更经济的方式来传递创新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建设也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其他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和知识流动的制度安排,不断创新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系统,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