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南沙“打造一个新广州”的对策建议
2011-12-29金永亮
北方经济 2011年9期
南沙是广州发展新的发动机,也是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发展的新引擎。国家对南沙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寄予厚望,国家“十二五”规划把南沙的定位提高到“深化粤港澳合作,共建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新高度,将在南沙书写“打造一个新广州”的传奇,为广州今后发展指明了新的战略方向。如何发挥南沙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一个新广州”实现新跨越,是广州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南沙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一是发展快。2010年,南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5.68亿元,是2001年的8.5倍;工业总产值1419.13亿元,是2001年的14.5 倍;源于南沙地区的税收总额234.85亿元,是2001年的31.5倍;实际利用外资6.28亿美元,是2001年的8.5倍。在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南沙开发区各主要经济指标的排名连续多年稳步前移。
二是产业强。南沙建成了广汽丰田汽车、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东方电气核发电装备基地、广钢JFE热镀锌板等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产力骨干项目。我国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8万载重吨超大油轮“新埔洋”号在龙穴造船基地下水,我国首台国产化百万千瓦级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南沙核电装备工业基地建成并交付使用,广东省第一台混合动力车在南沙汽车产业基地下线。
三是平台优。南沙地理位置优越,处于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是广州通往海洋的门户。区域内既有国家级开发区功能,也有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以及行政区功能,为南沙发展提供了优势载体。南沙建成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10个5—1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码头,创立了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形成了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高压输变电设备等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打造了资讯科技园、霍英东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广州工研院等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基地,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广州示范区”,也是广东省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
四是环境佳。南沙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4.3%,已建成绿道120公里,建成全省首条水上绿道。黄山鲁森林公园、滨海泳场、天后宫、人工湿地等一批休闲旅游景点陆续建成。五星级酒店、三甲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商业中心、产业员工居住区、饮食城等一批生活服务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一批贯通区内、连接市中心、辐射珠三角的交通主干道相继建成,初步构建起畅通、快捷的道路骨干体系,南沙作为珠三角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南沙现有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与南沙作为广州乃至全省发展新引擎的定位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南沙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122.42亿元,负增长29.5个百分点,增幅排广州全市倒数第一。南沙现有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与南沙作为广州乃至全省发展的新引擎、新经济增长极的定位和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目前南沙区三次产业比例为2.87:80.60:16.53,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6%,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6.53%,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工业内部结构也不够优化,汽车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偏高。南沙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仅有8家,而且大多是合资企业,其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多由国外企业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城市化进程不够快。南沙地域广,城乡一体化任务较重,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还不够强,作为现代化滨海新城区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三、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三个优化”
一是优化新定位。南沙的发展纳入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说明南沙的发展已经从地方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从自谋发展到国家指导带动区域腾飞的新阶段。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广州南沙新区开发”的说明是:打造服务内地、连接香港的商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十二五”规划从国家的全局考虑,把南沙的定位提高到“深化粤港澳合作,共建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高度,南沙的规划要从更高的层面来规划。南沙应该成为类似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家级综合改革实验区,成为助推广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市区。
二是优化新思路。站在珠三角和广东全省的角度,优化南沙的发展路径、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跳出广州看南沙”,将南沙的发展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置于整个珠三角、广东乃至国家战略棋盘上。坚持以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区为总体目标,按城市化要求全面强化城区功能,依托港口区位优势、临港产业优势、田园水网生态优势以及先行先试优势,把南沙打造成为广州高端产业主力区、粤港澳合作实验区和现代化滨海生态新城区,成为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优化大产业。南沙要开拓视野、创造优势,围绕产业规划谋划大项目,创建渠道,释放存量打造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产业高端化,努力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战略性重大基础设施上实现突破。加快沿海主枢纽港、城际轨道交通、地铁交通、公路主枢纽、能源保障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滨海新城的城市功能。
二是在战略性主导产业上实现突破。南沙要优化产业结构,认真梳理,科学谋划,根据自身优势,加快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汽车、重大装备等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整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在构建战略性发展平台上实现突破。加快南沙保税港区建设,重点发展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展示、临港服务业及临港加工等业务,发展大宗原材料的进口、分拨、配送业务。规划设立航运服务集聚区,把南沙建设成为华南及泛珠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保税物流中心、采购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交易中心。打造珠江口湾区的CBD(中央商务区)。推进南沙智慧岛建设,在南沙新区率先推进“智慧地球”建设所涉及的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集群建设,并利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对南沙现存产业、企业及社会系统进行智慧化改造,将南沙新区建设成为互联网与物联网有机集合的“智慧岛”,建设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先行区和“智慧广州”示范区。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吸引国内外尤其是香港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南沙新区集聚发展,发展集影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影视产业,建设南沙国际影视城。
(三)打造“三个亮点”
一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按照“重点项目、重点保障、重点服务、重点推进”的要求,抓紧形成全区各部门通力合作抓项目建设的良好机制。尽快实现180万吨冷轧钢板、节能家电、环保造纸、电动工具、啤酒等生产力骨干项目建成投产,基本完成中船龙穴修造船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区一期建设,形成新增生产能力。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抓好核电承压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大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电网装备等项目,打造世界级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抓好晶科电子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制造项目,打造半导体照明为重点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促进南沙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二是推进城区建设和管理。按照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重点推进高快速路和轨道交通以及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条件。加强城区管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化村容村貌整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南沙绿网,构建滨海生态景观格局和生态体系。
三是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建设,深化与港澳的合作。加快推进《南沙粤港澳合作发展新区总体规划》及《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推进穗港澳特别合作区建设。规划建设粤港联合创新示范区。抓紧推进“东部新城”、“慧谷”、“海港城”等六大片区的建设和招商工作。推动南沙与港澳在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科技创新与研发设计、教育培训、休闲旅游、健康服务、航运物流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使南沙成为促进港澳与内地间生产要素高效流动的平台。
(作者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