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问题研究
2011-12-29吴南李娟
北方经济 2011年12期
摘 要:由于自然差异和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区域分工决定了西部地区在我国区域分工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在同东部地区的产品交换中遭受的双重利润损失将拉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本文试图从区域分工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问题,指出通过改变地区分工格局来缩小区域差距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区域分工 区域差距 产品交换 贸易利益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众多学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因素,而各个影响因素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区域间的自然资源差异和社会资源差异,由此通过分析区域分工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至关重要。
一、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一直被众多学者所关注,其研究成果为本文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一)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缪尔达尔(G.Mydral)认为,当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进行自由贸易时,发达区域通过向不发达区域输出工业品使得更多的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带动该地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而不发达区域则反之。这种相互作用产生了两种相反的正反馈运动和负反馈运动,区域差异由此产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区域差距不断扩大。
(二)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弗朗索瓦·佩鲁(Perroux,F.)认为,经济空间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之中;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个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带动周围地区的共同发展,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该理论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希曼(Hirschman,A.O.)提出了与缪氏两大效应相对应的“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概念,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会缩小区域差异,并指出通过政府干预,加强对落后区域的援助和扶持对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威廉姆森(Williamson,0.)的区域经济差异倒“U”型理论,弗农(Vernon,R.)的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约翰·弗里德曼(Friedman,J.R.)的中心-外围论等。
二、区域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所谓区域分工,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区域分工的产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
(一)由区域分工产生的静态利益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在全国要素供给一定的条件下,各区域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结合自身优势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空间配置效率,使生产要素产出达到最大化。这样不但提高了各区域自身的经济效益与消费水平,也实现了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由区域分工产生的动态利益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区域分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与资源产出率的同时也产生了规模效益与贸易收益,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保持本区域的竞争优势,成为经济内生增长的源泉,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格局提高了差距扩大的可能性
由于我国地区资源禀赋分布不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东西梯度差距一直存在,东西部地区形成了垂直型的分工模式,在增进各自区域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了区域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一)西部地区在我国的垂直分工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能源资源丰富,接近原料产地,东部地区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东部地区以加工主导型产业为主,西部地区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形成了西部资源开发-沿海加工制造-产品返销内地的垂直地域分工格局。这种典型的中心区输出制成品,外围地区输出初级产品的区域分工模式,说明了西部地区在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和外围的地位,在资源和财富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处于垂直分工格局中的欠发达地区可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从静态角度来看,发达地区集中发展优势最大的产业而欠发达地区集中发展优势最小的产业,二者都可以从分工中提高各自的收益。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发达地区从分工中获取得利益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此分工格局并未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从静态角度进行分析,忽视了要素流动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等因素,最终形成了发达地区从事高增长率产业生产,欠发达地区从事低增长率产业生产的格局。如果欠发达地区只顾短期利益,一味以自己内生的成本和资源比较优势来确定分工格局和贸易结构,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种分工模式对本地区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刻影响,只会损失越来越多的贸易利益,极有可能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四、区际贸易中的不平等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各地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产品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在利益追求的驱动下进行产品交换,通过区际贸易以获得各自所需。但是在产品交换中由于存在不平等,使得区域差距扩大的可能变成现实。
(一)欠发达地区在产品交换中遭受双重利益流失
区域垂直分工表现为中心区以制造业为主,输出制成品;外围地区以农副产品、原料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输出初级产品,二者通过生产和交换从区际贸易中获得各自的利益。这正如普雷维什在中心—外围理论中所说,世界经济在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下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大的工业中心”和“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由于中心区输出的制成品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高,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高,而外围区与其相交换的初级产品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低,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低,外围区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从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分工来看,西部主要向东部提供廉价的且附加值较低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东部向西部则高价输出附加值较高的制成品,使西部地区遭受低价输出原材料和高价输入加工成品所造成的双重利益损失。贸易利益更多地被东部地区得到,西部地区在同东部地区的贸易中不仅不能获利,甚至还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拉大。
(二)从动态角度看区域差距存在持续扩大的可能性
从动态发展角度考察,除了价值扭曲外,产业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明显强于自然禀赋所决定生产的初级产品。同时由于技术进步,人工合成物越来越多地替代自然资源,这样就使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产品需求的增长远远低于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产品需求的增长,贸易利益将更多地向发达地区倾斜。而处于领先地位的发达地区具有强烈的动机去维护和推广现有区域分工格局,为保持及提高其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在关键技术上实行垄断,使得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关键技术设备必须以高价向其购买,这种对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使欠发达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并且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导致欠发达地区获得的贸易利益越来越少,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使得该区域的福利水平相对下降,使已经比较严重的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甚至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Myrdal.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M].
Gerald Duck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