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与文摘
2011-12-29
中国教师 2011年19期
小升初乱象的原因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导致北京市小升初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三个比较确定的主要原因。一是资源不公,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学校之间差距过大,从而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二是规则不公,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的多元择校政策颠覆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三是“政府失灵”,政府和主管部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市场监管的职责,对重点高中恢复举办初中,重点学校举办“坑班”、举行选拔考试,大规模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不接受或只接受佷小比例的就近入学的“片内生”,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教师进行有偿家教等各种违规违法行为,采取眼开眼闭、放任自流的态度,甚至与重点学校、培训机构结为利益共同体,寻租渔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2dri2.html
从“千校一面”到“千校一服”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从校服产生的历史看,确实有防止学生攀比的意味。而这主要是防止同一学校的同学,家庭富裕的穿着漂亮,让那些家庭贫困的感到自卑。除此之外,校服还被赋予了代表学校形象的特殊意义,同时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
海南省的调研,把攀比“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攀比,客观上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在同一市县内,有重点学校、好学校,也有一般学校、薄弱学校。好学校的学生会高兴地穿着本校校服,而一般学校的学生却可能觉得脸上无光。但是,让全市县甚至全省的学生穿着一个款式的服装,就能解决学校间实质上的不均衡,能消除一般学校、薄弱学校学生存在的自卑感吗?
姑且不论海南省统一市县校服款式的做法。存在借机敛财的嫌疑——所有学校一个款式,就将是从一个厂家订货,教育部门就可以从大笔订单中牟利——仅从校服的价值来看,也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校服由此将不再是校服,而变成“教服”——由一市县教育局确定的该地区学生的服装,这样的校服,也就失去了代表学校形象的意义。其二,同一市县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客观存在,家庭平均收入水平各不相同。每所学校订制校服,在听取家长的意见时,对服装的质地、基本价格都难统一,放在全县、全市层面,就更难一致。很有可能的结果是,农村学校的孩子觉得校服太昂贵了,而城镇学校的孩子却觉得校服太寒酸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2dsrb.html
我为什么拒绝录用北大毕业生
林格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六年来,一直承担单位的选人工作。曾经面试过无数的大学毕业生,当然是用我的方法和独特的面试题目,至少拒绝了接近百位北京大学毕业生的恳切申请,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录用过一名北大的学生。
因为我发现,他们错枉了北大的未名湖。大多数我面试过的北大学生,一般都是:还没成气候,已经有了很多成气候以后才有的孤傲、妄念和固执。更加严重的是:永远都不能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嘴里说可以,但实际上不行)。
北大,是多少家长和学生向往的圣殿啊,可等我们的家长把他们送到那里,走出来后,竟然如此……,北大如此,那何况其余。
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之所以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国长寿,其核心因素就是,教育的传统。这是根,把根都断了……未来是让人担心的。
http://blog.qq.com/qzone/622005038/1200554238.htm
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
王大绩北京市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曾经认为,高考作文题目是划定一个范围。这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是容易被误解,似乎越过范围界限就是跑题。其实,很多优秀作文的价值恰恰在于对范围的突破。也曾经说,高考作文题目是面向生活的窗口,这说法也触及到了本质,但因比喻形式的表述,往往给人无非是一种文学想象的印象。
今天,我可以清楚地、负责任地说,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是提供给考生一个构思、谋篇、成文的原点——作文题目,是写作的原点。考场作文是对这原点的演绎,是由原点出发向广阔生活的辐射。
我们曾经在标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形式间斟酌,其实,只是在给定写作原点的半径大小中游移转换,而原点所能辐射的空间,在无限中是全等的。材料作文,是把原点泛化为若干子原点,每个子原点所能辐射的空间,在无限中也是全等的。用材料作文的形式泛化原点,却又试图区分出“最佳角度”、“沾边角度”,正是对作文题目肤浅认识的表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a236b0102dvvc.html?tj=1
秋天里(北京关停打工子弟学校版)
邵留生 广东省茂名市中学语文教师 教育时评家
我不是歌者,可是我好想唱出自己下面改写歌曲《春天里》的歌词……
还记得一年多前的秋天/那时的我还背着大书包/没有大人陪也没有哭/更没有奔驰宝马来接送/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个破书包/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背着那永刻于心的课文/如果这秋天我学无定所/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这一天我转身离去/该把我留在哪里
不再想那些逝去的秋天/那时的我有多么快乐/只有一学校只要有课桌/只有我形影不离的小伙伴/我觉得一切那么美/虽然我同样向往那名校/在清晨在夜晚在梦中/唱着那不让爸爸知道的歌谣
也许这一天我学无定所/我不怪爸爸只是打工者/如果有一天我终于离去/请把我梦想埋在秋天里/凝视着此刻丰盛的秋天/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我丢弃书包收拾了行李/曾经的快乐都随梦而去/可我感觉却是那么轻松/拆迁留给我更深的感动/在这阳光明媚的秋天里/我的眼泪再为爸爸流淌
如果这秋天我学无定所/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这一天我转身离去/该把我留在哪里/也许这一天我学无定所/我不怪爸爸只是打工者/如果有一天我终于离去/请把我梦想埋在秋天里/秋天里
http://user.qzone.qq.com/622005061/profile
谁偷走了孩子的童真
“成功妈妈”刘曼辉
现在,儿童不会说童话,学生作文不会说真话,就连日记都要按照规定的模式。前不久,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人”是怎么不见的?》引发了教育界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他在讲演中引用了一篇小学生作文:星期天,我们去中山陵了。中山陵上有三个孙中山,后面一个是站着的,再到里面,看见一个是躺着的。三个孙中山的脸都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我玩了一会儿,觉得没劲,后来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
黄老师说:你看,多么有灵气!多么有童真童趣!真可谓是天籁之音!将来一定是研究问题的高手。可是老师说,要写有意义的事,要有思想性,不能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能胡思乱想,对伟人不尊敬。因为科学主义告诉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健康的东西,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应该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就这样,可怜我们孩子的思想幼苗被掐断了。孩子的灵气也被掐断了,孩子的童真也被掐没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56dd4e0100te2a.html?t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