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事件为核

2011-12-29殷勤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11年12期

   “调查中的小插曲”,这个题目比较明确,要求我们写调查过程中发生的故事。题目中有两个关键:一个是调查,一个是“小插曲”。也就是说,要写成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以前我们写过调查报告,那是针对某一事件或现象进行调查,然后写出调查结果。调查报告重点在对调查材料的整理,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现在这个“小插曲”要我们写的,可不是调查报告,而是调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这些事,可能与调查结果有关,也可能与调查结果无关。它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生的,不适合写进调查报告中去的一些细节。对于这样的作文,我们围绕调查主题,着眼于调查过程的人与事就可以了。
   我们常常在报刊上看到类似于“新闻背后的故事”“调查手记”一类的报道,换个说法,其实也就是一些“调查中的‘小插曲’”或“大故事”。
   调查过程中的故事,有时候更能反映调查对象的问题所在。比如这次几位同学的作文,调查的是社会上的错别字现象,如果写成调查报告,那就是要总结出现错别字的概率有多少,主要在哪些场所,等等。在调查报告中,不可能对被调查的事件或人物进行个性化的描写和具体的刻画,因为调查报告不是文学创作。但在“调查故事”中,却可以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形象。本次选登的这几篇作文,记录了调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小插曲,就很形象地让读者了解到人们对待错别字的态度,对错别字这一现象,也给人更切身的体会。以事件(所调查的事件)为核心,让人物(调查中遇到的各种人物)来表演,是这一类作文成功的秘诀所在。
   下面以一篇例文来分析一下。“5·12”大地震后,很多记者和志愿者前往地震灾区,对当地受灾情况进行调查。学校是这次大地震受害最严重的地方,下文就是对某学校灾情进行调查时观察到的一些细节,题目就叫《调查中的故事》:
  
   2008年7月19日,周六,正午,酷热难当。
   我们的车停在绵竹广济学校的板房前,那里一片宁静。一排排白色的板房在烈日的照射下,分外刺眼。板房旁扎着几个帐篷,矿业大学的8位师生正在那里做暑期志愿服务。(开篇交代所见到的广济学校的情形,文字读来给人沉重之感。以日记体来写,给人更真实的感受)我们最初获得的有关这所学校的信息,便是缘自他们。“这里很缺设备。8月1日学生复课,很多基本办公设备都没有。”领队程老师这么说,她建议我们可以找学校的校长聊一聊。(程老师的话是中心,下文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校长不难找,广济学校的张校长就在一旁的板房里。虽是周六,张校长却丝毫没有想休息一下的意思,他正为学校复课的事儿发愁。“8月1日以后我们学校就要全面复课了,2日就是中考。但现在什么都缺,没有复印机,打印机,文件柜,档案柜……现在初三的娃娃想做套练习卷,都没有机子复印。”板房闷热难当,一边说,张校长的额头上就一边沁出豆大的汗珠,他也顾不上擦。(张校长介绍学校缺乏教学设备的具体情况。文章很注意对张校长这一人物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具体的人物:认真负责,不辞劳苦)
   广济学校有5个教学点,包括一个中学、一个中心小学、两个村小和一个幼儿园。这次地震虽然人员伤亡不重,但是校舍全毁了。(介绍具体情况。这些情况,可以写进调查报告中。这些就是调查所得的材料)提到这个,张校长痛心扼腕:“一个学校最值钱的就是那些教学和实验设备了,我们这儿不富裕,那些设备花了多少年才配齐,现在一下子全没了。”(张校长介绍这些设备对于学校的重要性,“痛心扼腕”四字,写出张校长的心情)
   说到这,他执意要带我们去参观一下曾经的学校。从板房走到学校的原址,不过几分钟,但那片残垣断壁却让人有种经久的沉重感。地震当天发生的事情对张校长来说,仍旧历历在目,甚至闭上眼,他的脑海里就会反复地重现当时的情景。(张校长带着大家参观震后的学校,场面的描写渲染了灾后沉重的气氛,对人物形象有着衬托的作用)透过震碎的玻璃窗,实验室里那些横七竖八倒掉的器材让张校长看着揪心:“我们学校是绵竹市实验操作比赛的第一名,物理、化学、生物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现在这些设备都没了,复课以后还不知道咋办……”(张校长介绍灾前学校的情况,与灾后对比。“揪心”描写他的心情:心痛学校的损失,却又无能为力)
  
   这篇日记体的调查记录,写了广济学校灾后设备损失殆尽这一情况。由张校长来介绍这些情况,既强调了事情的真实性,也刻画了张校长这一人物形象。文章语气深沉,地震带给人们的沉痛充满在字里行间。对张校长语言、神态的描写,如 “痛心扼腕”“揪心”等词,寥寥几笔,很有感染力,令人读来感同身受,激发起读者的同情之心,甚至就此慷慨相助。作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本文并不强调调查的结果如何,只是用心记录调查过程,描写张校长这个人,就已经很能打动读者。
   这一次选登的几篇作文,对人物的描写也是非常成功的。除了调查对象这一些主要人物之外,一些次要人物的设置也很成功,如《两个错别字引发的故事》中的爸爸、《调查的收获》中的奶奶,这对文章结构的完善有着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