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彩无限

2011-12-29顾燕


  摘 要: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追求热热闹闹,而害怕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静”。然而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拥有真正的活跃,宁静的课堂更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果课堂上能让学生静静品读、思考、倾听,每个学生的思维之花会绽放得更加灿烂。
  关键词:数学课堂;静中品读;静中思考;静中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3-0048-02
  
  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追求热热闹闹,而害怕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静”。 有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气氛热烈”,一旦提问后出现“静”,就马上和学生频繁“过招”,一问一答,一题一议,小组讨论,制造出热闹的课堂氛围。有教师以为课堂上一出现“静”就是自己的提问或组织教学有问题,未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怀疑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常常为这种“静”而产生急躁情绪,于是,不断明示或暗示学生怎样思考、怎样讨论、怎样回答,直至迫不及待地自己说出结果。然而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拥有真正的活跃,宁静的课堂更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果课堂上能让学生静静品读、思考、倾听,每个学生的思维之花会绽放得更加灿烂。
  
  一、感悟文本因宁静而深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也离不开阅读。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在一堂数学课上,从头到尾都不用数学书,有的教师给孩子看书也只是流于形式,让孩子自学,匆匆地读完,就让他们说说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学生看完一段文字,教师马上就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你觉得哪些地方重要?学生毕竟是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他们不可能在初读文本后就不假思索地立刻作出正确的反应。阅读是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终身学习之根本。
  每一次复习课也是整理和阅读的好时机。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并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看书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应用”是复习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在中高年级我采用让学生看书直接把各知识点进行整理的形式。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画出网络结构图,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表示。学生一般会用表格、括线图、枝状图、集合图等,但不管哪种图都要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示出来,最后在反馈评比中完善,不断发展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这是一个安静阅读感悟与整理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这个时刻,课堂是静的,但是感悟却很炙热、深入。感悟文本,系统整理需要宁静,对于文本只有静静地阅读、才能真正运用思维去“感受、理解、评价”。
  
  二、思考问题因宁静而精辟
  
  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①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马上就让学生起来回答,而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回答不得要领。②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害怕课堂出现“冷场”,便把好学生视作课堂的主角,于是出现了“几多红花争艳,大片绿叶沉默”的现象,或后进生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正确答案已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如:教师让学生在钝角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画高,学生上台演示,但是三角尺怎么摆也摆不好,请了好几位都不知道怎么样画。这时已经花去了不少时间,但是老师还是自己不出手,让学生自己体验,静静地思考。终于有学生发现应该在底边的延长线上画高。当在困难中想到解决办法:在底边的延长线上画高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从他们兴奋的神采中,我分明感受到,这掌声不光是为这位同学,也是给老师的。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提问后,首先要给学生宁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学生只有经过了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观点可讲,才有心灵交汇,思维的碰撞,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新观点。
  课堂上的宁静有时是一帖思维的清醒剂,在静静的思考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因此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别忙着“点将”,应该给学生留一点宁静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没有讲完,思维出现暂时的空白时,教师也不要过于热情,唯恐学生回答不够完整,马上补充学生的回答。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利。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真正的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给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动起来,数学教学有时需要“绿色冷场”,让学习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
  
  三、喧嚣浮躁因宁静而平和
  
  上课的铃声刚响完,学生的思维还滞留在下课愉悦的游戏之中,还在漫无边际地乱跑。教师进入课堂,不急于打开教案,只是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全班学生。此时的“静堂”能排除外界干扰,使兴奋的学生逐渐安静下来。“老师的第一句话会讲什么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了。此时此刻,如果教师能抓住这“静”后的黄金时分,抓住这“静”化了的心境,来一段精美的开场白,那么,知识和信息就会像一泓清溪流进学生的心田。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想说我就说,想做我就做,课堂上常常是一片混乱,老师的一个问题刚刚提出,底下的小手就会举得一个比一个高,“老师,我!老师,我!”一声赛过一声。请一个学生发言,下面插嘴的比发言的声音还高,什么也听不清。此时老师的忽然安静,会让这些同学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师继而较长时间的沉寂,看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会让他们猛然醒悟,原来自己刚才太浮躁了。此时的宁静会让课堂上喧嚣浮躁的氛围变得平和一些。
  
  四、倾听回答因宁静而广博
  
  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有完,旁边的同学却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教师指定一个学生回答,其余举手的同学则显得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上听讲,当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丝毫没有用心去倾听同伴的发言,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的问题,抢着说话却不乐意倾听,这也是造成课堂表面热闹的一个因素,看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都积极参加了课堂活动,然而教师是否想过,在这样的热闹背后,课堂上还缺少了一份宁静,一份用心倾听他人回答的宁静,一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宁静。
  如:低年级的《统计》。上课伊始学生数一数图形管理员——乐乐猴管理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各有多少个。由于课件出示图形的速度比较快,图形的种类较多,学生数出的结果各不相同,随之产生正确、快速统计的需要。
  师:怎样才能正确、迅速地数出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多少个呢?看看谁的脑袋转得快?
  生1:一个一个数。
  生2:太快了,不好数。
  生3:出来一个就记一个。
  师:出来一个正方形就记一个正方形,出来一个三角形就记一个三角形,出来一个圆就记一个圆。
  生4:伸手指头。
  师:你把自己的宝贝都用上了。我们来试试。唉,不够了吧!如果再找几个小朋友的手来帮忙就好了。想一想图形除了用手指头来数,还可以用什么来代替?
  生5:用小棒。
  生6:用数字。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7:出现一个正方形就在正方形的后面写1,再出现一个正方形就写2。
  师:真有创意,你想到了用符号来代替。
  生8:打勾。
  生9:画星。
  ……
  师:小朋友,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记一记,再数一数三角形、正方形、圆各有多少个?
  当学生的思维在原地打转,静静地倾听将学生的思维向纵、向横延伸。如案例中有学生说:“可以一个一个地数”,立刻有学生反驳“太快了,不好数”,因为倾听,学生的思维立刻改变了方向。再如学生说:“可以用伸手指头来数”时,教师点拨:“想一想图形除了用手指头来数,还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因为倾听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思维向代换方面发散,随之课堂上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出现了“用小棒”,用“用数字”。宁静地倾听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博的天地。
  倾听是一种习惯,让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
  只有将“动”与“静”有机统一,追求“动”与“静”节奏的和谐,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真、善、美的境界,共创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艺术魅力,心随我“动”,“静”彩无限。
  【责任编辑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