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经历:思想政治课重要的课程资源
2011-12-29徐明
中国德育 2011年11期
[摘要] “师生经历”是思想政治课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它不仅具有拓展课程内容、协助课程目标、促进心灵感悟、实现平等对话等价值,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增强价值认同。“师生经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通过将课本知识与个体经历联系起来、围绕学生日常经验设计问题情境、以师生自己的心路历程取得价值认同等途径得到有效应用。
[关 键 词] 师生经历;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 徐明,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
一、“师生经历”及其特性
“经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做过、见过或者遭遇过的事情”。在思想政治课诸多课程资源中,教师与学生的亲身经历因其鲜明的生活性、特别的真实性和显著的特殊性等特点,成为思想政治课不可或缺的资源。
生活在本质上表现为人生经历的展开和人生经验的积累。“师生经历”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课堂上师生讲述各自经历其实就是交流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历就是生活本身。与思想政治课教材客观冷峻的叙事方式不同,师生述说个人经历一般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讲述,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为事件的当事者或者见证人,“我”始终在场,所以能够给人一种特别真实的感觉。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都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痕迹,彰显个人特点。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一个生命的绽放都是与众不同的。尽管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的特定时期,师生日常生活可能会呈现出模式化和雷同化的倾向,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和磨去师生生命过程的特殊印记。
二、“师生经历”的课程价值
由于“师生经历”自身所具有的上述特性,在思想政治课中,凸显其独有的课程价值。概括起来,“师生经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如下课程价值。
(一)拓展课程内容,增加生命意蕴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师生经历”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无疑会拓展课程内容,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生活化素材、开阔的思想资源和多样的价值选择,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师生经历”凝聚了师生生活的酸甜苦辣及其对人生真实而独特的感悟,因此有利于在教学中注入生命的气息,使师生在生命互动中更好地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二)协助课程目标,促进心灵感悟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结合的三维目标。将“师生经历”引入思想政治课堂,能够使枯燥刻板的理论还原于生活,使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变为知、情、意相融合的活生生的教育,使“理论思辨内容丰满起来,使内心主观感受凸显出来,使抽象而复杂的观点变得通俗易懂,使固着不变的文本充满灵动的意味”,从而更好地协助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全身心的参与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心灵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完整的发展。
(三)改变课程实施,实现平等对话
新课程倡导对话教学,主张“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将“师生经历”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有利于转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生处于被教导、规训和控制的地位,使师生双方能以平等主体的身份述说自己的悲欢离合,倾听对方的喜怒哀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得失,从而实现马丁.布伯所倡导的“我与你”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师生经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是基于师生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而展开对话和分享经验的地方,是师生生命相遇和心灵相约的场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集中体现在教师是否善于将客观的、冰冷的课本知识进行“人格化”处理,使其烙上师生主观意志的色彩,体现师生鲜活的生命印记,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从“无我之境”进入“有我之境”。这里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支撑,将师生自身的经历引入课堂。
(一)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个体经历联系起来
“师生经历”的生活性、真实性和特殊性特征,使它具有其他课程资源无法代替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知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时候,就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将“师生经历”引入课堂,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唤起学生参与知识掌握的情感,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个体经历联系起来,透过知识看到自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发现,每当思想政治课教学进入教师或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环节的时候,教室就会变得特别安静,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种愉悦和谐、参与互动的课堂气氛往往会油然而生,教学高潮也常常在此刻出现。将“师生经历”引入的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巧妙地找到课本知识与个人经历的结合点。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有利于实现课本知识与“师生经历”的结合。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要与师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例如,“股票、债券、保险”的教学,教师可以讲讲自己投资理财的经历;“个人收入的分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父母收入的来源;“劳动与就业”的教学,教师不妨谈谈自己求职历程和劳动权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让学生交流自己家庭的消费结构和自己的消费倾向。
(二)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经验设计问题情境
思想政治课教材承载的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人类社会的一般经验,这些用文字符号表达的社会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只有还原为师生的个体经历和经验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正如肖川所言:“如果知识传授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或丝毫不能激活个体积淀的经验,那么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个体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这种种子就如同假牙、假发,是没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课将“师生经历”引入课堂,将课本知识与个体经历相结合有利于“活化”知识,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哲学中“矛盾”的概念由于具有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特点历来是教学难点。尽管教材设置了一些感性材料如漫画《他敢剪吗》以帮助学生理解,但实践下来,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这些材料离学生实际生活还是比较远,不能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一位教师匠心独具地创设了一个话题情境——《回家的感觉》。当时学生刚好结束假期,从家里返回学校,心里还恋恋不舍。
老师问:同学们回家的感觉怎么样?
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异口同声的说“爽”、“开心!”,并举了不少开心的事。
老师问:在学校的感觉如何呢?
学生顿时愁眉苦脸,连声说“苦死了”,也举了些例子。
老师归纳:苦和乐是两种不同的情绪体验,所谓“苦乐两重天”,两者相互对立。
老师问:如果让你天天呆在家里,你还会觉得那么快乐吗?
学生回答:快乐的感觉会减弱,最后就麻木了。
老师归纳:没有在学校的苦,就感觉不到在家的乐;反之,没有在学校的苦,也不会感觉在家特别快乐,说明苦和乐相互依存。
老师问:在家很快乐,但就没有不开心的时候吗?在学校学习很苦,但就没有开心的时候吗?
学生回答:在家也有苦的时候,如父母的唠叨,在学校也有乐的时候,如上体育课、春游。
老师归纳:家里乐中有苦,学校苦中有乐,苦和乐相互渗透。
老师问: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非常苦,但是,当有一天你接到心目中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心情会如何呢?
学生回答:三年的辛苦将化成巨大的喜悦。
老师归纳:苦与乐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老师小结: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苦和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依存表现为两者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它们之间构成一对矛盾。请同学们根据苦与乐的关系,概括出矛盾的含义,并举出类似的例子。
这位教师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经验——苦和乐,由易到难设计了一连串问题,对苦和乐的关系进行层层剖析,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矛盾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学生固有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来的。可见,学生个体经历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对于他们掌握课本上的公共知识非常重要。卢梭曾经指出:“如果我们把人的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的人共有的,另外一部分是学者们特有的,那么,把后者同前者一比,就显得是太渺小了。可是,我们是QaRn6X9NuZcY8hYIdwb9cw==不大重视我们所获得的一般的知识的,因为它们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是在未达到有理智的年龄以前获得的。”
(三)以师生自己的心路历程取得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教育,其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在于将知识内化为信念和信仰。在思想政治课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应居于首位。将“师生经历”引入课堂,有利于唤起学生参与知识掌握的情感,促进知识转化为信念,增强价值认同。
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计划经济的弊端,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同感,我讲述了自己初中时候的一段心路历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家住大路镇的男孩在大港中学读初中,每周六回家一次。由于年龄小,他天天盼望着周六回家。尽管大港到大路只有二十多里,但公共汽车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两个班次,而且时间很不准时,所以小男孩每个周六中午一放学就会匆匆赶到露天的汽车站台边,满怀期望地等待,希望能早点回家。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天色渐渐晚了,可是车还没来……几年之后,交通运输由国家计划垄断到逐步开放市场,个体中巴车渐渐多了起来,而且招手即停,随时发车,男孩再也不需要经历长时间等车的煎熬了。
当我指出材料中的男孩就是我自己时,学生们发出一片惊叹声和同情声。当我用歌词“我等到了,花儿也谢了”进一步表达自己当时等车时的痛苦时,学生们爆发出会意的笑声。显然,我的故事打动了学生,他们能够从我的经历中解读出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