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1954年赫鲁晓夫首访中国的一段插曲

2011-12-29吴跃农

党史纵览 2011年1期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光头,矮个,眼睛不大,眉毛淡稀,但他面色红润,腰身粗壮,让人一下就能感觉到他的雄心勃勃和牛一样的干劲。
  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因而他一直被看成是造成中苏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但实际上,在赫鲁晓夫执政初期,他十分看重与东方大国中国的友好关系。中苏两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4—1958)的“蜜月”期,正是从赫鲁晓夫1954年9月29日至10月16日首访中国,并向中国提供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援助开始的。
  赫鲁晓夫开启并制定了苏联历史上最为“亲中国”的外交政策,他改变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中国以大党大国自居的态度,持平等和惠及兄弟国家的态度与中国发展双边关系;他以扩大援华为目的,冲破阻力,放下身架,亲自率团访问中国,一反斯大林时代只有中共领导人前往莫斯科“朝拜”的惯例,展示了对中国诚恳平等的姿态;他不只是加大了对华援助力度,而且鼓励苏联从官方和民间在广泛的方面与中国进行交流合作。赫鲁晓夫的一系列举动,使毛泽东感受到了在与苏联交往中前所未有的平等气氛。毛泽东曾说:“第一次与赫鲁晓夫同志见面,就很谈得来”。
  不过,中苏关系并没能就此而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中苏关系交恶的一些苗头从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会见的一开始就表现了出来,他们也有一些不怎么“谈得来”的事,毛泽东回应赫鲁晓夫要中国向苏联输送100万劳工就是比较有意味的一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率苏联党政代表团飞抵北京,在参加了新中国国庆五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后,10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了最高级别会谈。中方参加会谈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李富春等人;苏方有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等人。会谈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主要议题是苏联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会谈为推进中苏两国的“蜜月”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谈到高兴时,毛泽东让服务员端上了酒菜,酒是茅台,菜是湖南腊肉,双方边喝边谈(毛泽东滴酒不沾,让周恩来代表他敬酒)。
  就在这样轻松融洽的会谈氛围中,赫鲁晓夫突然提出了一个令毛泽东生疑、后来又令他自己十分后悔的话题——中国输送100万劳工至苏联西伯利亚,帮助苏联开发西伯利亚。
  
  赫鲁晓夫认为自己的提议有利于中苏双方
  
  这次访问新中国,是赫鲁晓夫第一次出国访问,从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他就感觉到中国与苏联有明显的区别:不仅自然条件要比苏联好,不像苏联,西伯利亚现在已经寒冷得让人不敢外出了,而且,中国人口特别多,在苏联,则没有这么多的居民。他不由得为中国这么多人怎么解决就业问题操起了心。他回想起1949年斯大林曾奇怪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后,为什么不愿早日攻进上海,当时毛泽东回答说:“那里有600万人口,要是占领上海,我们就得给这些人吃的,我们到哪里去弄这么多粮食?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呢!”
  赫鲁晓夫考虑,中国人口多,吃饭问题是个压力,苏联倒是地广人稀,可以与中国互补,引进中国劳工,可以帮助解决中国的一些就业问题。
  于是,谈话间赫鲁晓夫突然来了灵感,对毛泽东说,“你们东北靠近我们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毛泽东打断翻译,问:“你说的是海参崴吧。”赫鲁晓夫马上说:“对,就是你们说的海参崴。我刚去过那儿,是一个不错的建在山冈上的海滨城市。”他接着说,“可是,这座城市空空荡荡的,除了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驻军,人口实在是太少了。苏联人不愿意到远东和西伯利亚来,苏联不到2亿人口,对于2200万的国土面积而言,是太少太少了,西伯利亚面积有1200多万平方公里,而你们中国相比较而言,4亿多人口就偏多了,我们在这方面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调剂,西伯利亚可以向兄弟的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中国人民到西伯利亚来工作,来生息!”
  毛泽东听罢有些吃惊,他望望刘少奇、周恩来,回过头来看着赫鲁晓夫,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于是问道:“噢,这是什么意思?”
  赫鲁晓夫晃晃脑袋,看着毛泽东,又看看米高扬等人,说:“这个事,我还没有与我们苏共主席团的同志们商量,我只是现在突然想到,提个建议,我看是可行的嘛,这样做可以把我们两个国家更紧密地连结起来,我们只有共同发展,我们的力量才是无可匹敌的。”
  赫鲁晓夫说得兴奋,端起龙井茶喝了一大口,继续说:“这种合作发展的事情,今天更应该在更为友好互利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展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样,毛泽东同志,我们可以从中国招募100万名劳工到西伯利亚去帮助开发森林资源。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帮助中国解决失业问题;二是帮助解决西伯利亚缺少劳动力的问题。”
  周恩来一听,眼睛一亮,赫鲁晓夫看到了周恩来的表情,更加兴奋,声音不由提高了起来,而米高扬在一旁瞪着眼,直咧嘴,干着急又不好插话。这事怎么能干呢?斯大林30年代毫不留情地把居住在海参崴的30万中国居民赶回了中国,就是要防止这片土地被中国化,更是为了杜绝中国人以后对这片曾经的领土再有想法,现在怎么能再让中国人进来呢?
  赫鲁晓夫对自己的想法感到兴奋,根本就没有顾得上看米高扬的古怪表情,也没有注意到毛泽东的眉头在拧紧,他继续说:“这是一举两得、互惠互利之事,就像你们中国人吃饭,盘中的菜放在桌上大家都可以夹着吃,不像我们一人一盘。大家一起夹着吃有意思,更合理么。更何况中国有4亿多人,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说,中国现在是‘一穷二白’,人民要就业,要吃饭,这不要紧的,有我们苏联的支持,中国的生产会发展起来的,同样,有苏联提供大量工作机会,中国就不会怕人口多的压力的了。”
  
  毛泽东心情激动,婉言拒绝
  
  提出这个建议后,赫鲁晓夫暗自得意,认为这无疑是个令人拍手称快的好建议。恰恰相反。毛泽东此时思绪飞旋,酸涩之感涌上心头,赫鲁晓夫根本不会想到,毛泽东的想法与他的想法是相拧的。
  青年毛泽东曾在上海黄浦江边看到过中国劳苦大众走在过山跳上危险劳作的情景,也看到过黄浦公园门口挂着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加拿大的铁路、美国的铁路、包括修建在中国土地上的沙俄的“中东铁路”,是谁修的?都是无数华工在漫天飞雪之中修建起来的,可谓是一寸路基一寸白骨啊!
  这种事还能在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继续发生么?
  毛泽东抽着烟,陷入沉思:中国人口是多,世界第一,这是文明昌盛的证明,是物产丰茂的证明,也是曾经的古代繁荣生活的证明,万物滋润,阳光雨露,人口才会众多起来啊。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战乱频仍,尸骨遍野,饿殍满目。现在,中国人口已经下降到不到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了。人多好办事,人多热气高,人多力量大,人多才切合我们这样国家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这是一笔巨大财富,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本钱。朝鲜战争也证明了中国人多是中国战无不胜的巨大优势,美国打着所谓的联合国军旗号能够纠合来多少兵员?而我们中国不愁征募不到热血男儿,民族的尊严、中国的崛起、捍卫社会主义阵营的责任,都会证明人口的重要性。
  长久沉默之后,毛泽东摁灭烟头,平静地对赫鲁晓夫说道:“赫鲁晓夫同志,你知道,多少年以来,很多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国家,是贫穷落后的同义语。中国人口过剩,失业普遍,饿殍遍野,因而是一个很好的廉价劳动力来源。但是你知道,我们中国人认为这种看法是很侮辱人的。现在你也这么看,这就使我们很为难了。如果我们采纳你们的建议,我怎么向中国人民,向我们的民主党派去作解释?当年,我们提出对苏政策‘一边倒’,民主党派中不同意和怀疑的声音是很大的,现在我们在朝鲜战场上承担了全部地面作战任务,一共有36万中华好儿女洒出了他们的青春热血,包括我的儿子毛岸英,他们牺牲在朝鲜的大地上,把朝鲜的白雪都染红了啊!现在,如果我们马上又要为你们的西伯利亚建设输送100万青壮劳动力,而我们自己百废待兴,正需要组织生产建设,需要精壮劳力。如果我答应您的建议,我们的内部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就会对苏中两国关系得出错误的看法,认为你们是在欺负我们,他们会以为苏联对中国的看法同资本主义西方国家对我们的看法是一样的。”
  
  赫鲁晓夫听完毛泽东的话后,感到很不是滋味,兴冲冲的他原来想得挺实在挺单纯,可被毛泽东从民族大义的高度和历史复杂感情的角度当头一盆冷水浇下来,浇了个透凉,他绝对想不到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会有这么深的民族历史底蕴和政治意义,心中不免有点沮丧。
  赫鲁晓夫耸耸肩,皱皱眉头,伸出自己的厚手掌,摸摸自己的光脑门,心中的不快漫延开来,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怎么就弄拧了呢?好多事情一谈就别扭?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心好意会伤害了别人。他内心感到很委屈,自己不过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他认为符合中国利益的建议而已,他认为这样可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人的吃饭问题。这难道不是两全其美么?
  这100万劳动力的话题搞得赫鲁晓夫手足无措,搞得毛泽东心中郁闷。那天会谈结束后的正式宴会,因赫鲁晓夫的这个话题而显得气氛尴尬,草草结束。
  
  赫鲁晓夫心有不甘,与苏共代表团主要成员继续研究接纳100万中国劳动力问题,遭到米高扬的坚决反对
  
  回到住地,放不下心事的赫鲁晓夫立即召来随行的苏共代表团主要成员布尔加宁、米高扬、什维尔尼克和尤金,商讨进一步说服毛泽东派100万劳工进驻西伯利亚的事。
  出乎赫鲁晓夫意料的是,苏共高层的领导们,都不赞同他的想法。
  在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有着“老狐狸”之称的米高扬看来,赫鲁晓夫随兴所至,想到那儿就说到那儿,完全不切实际。米高扬清楚,俄国人毕竟是欧洲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大俄罗斯文化心理和斯拉夫人至上的优越感,并不愿意有100万中国人开进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地广人稀,不要说引进100万劳工,引进个1到2个亿人口都没有问题,这是大好事,问题是来的不是斯拉夫人,而是亚洲黄种人,中国人来了不走怎么办?
  米高扬一向是赫鲁晓夫的铁杆支持者,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也不支持赫鲁晓夫,他知道赫鲁晓夫碰壁后肯定会就这个问题继续纠结下去,所以,就等着赫鲁晓夫来问他意见。现在,他态度明确地唱起反调,米高扬说:“赫鲁晓夫同志,这事万万使不得!”
  赫鲁晓夫吃惊地看着米高扬,而米高扬不慌不忙地说:“西伯利亚不开发,将会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能源储备,这也是我们苏联的优势。第一书记同志,100万中国劳工开进西伯利亚,势必会与苏联姑娘产生感情,苏联又是一个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国家,那么,不用多久,中国人将娶走苏联姑娘,也取走了人气,西伯利亚大地上就到处是中国人和中苏混血儿了,很快,这里的苏联痕迹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国人来不是来建设苏联的,而是建设一个变成中国的西伯利亚,而且,许多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一直认为外兴安岭西伯利亚从库页岛到贝加尔湖,有5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来就是中国的。赫鲁晓夫同志,西伯利亚中国化将很快完成,西伯利亚如果这样被中国人占领的话,接下来,中国人就会高歌猛进,将会把包括欧洲部分的整个苏联染黄,苏联就成了黄色中国了,100万中国劳工在军事家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之下,呵呵,那就全是成吉思汗的徒子徒孙啦。”
  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也在边上补充说:“中国有句老话,请神容易送神难!”
  赫鲁晓夫听到这里,想一想,感觉问题严重了,他的汗珠顺着脖子淌了下来,竟一时无语,瞪着米高扬发愣。
  米高扬停顿一下,对赫鲁晓夫继续晓以利弊:“西伯利亚荒着也比中国大队人马全开进来好,荒着还是苏联的,中国人进来了,就难说了。”他还献计说:“既然毛泽东主席不乐意,我们赶快别想这事了,顺水推舟,下次会谈就说我们完全同意毛泽东主席的看法。”
  听米高扬这么严肃地一说,赫鲁晓夫也后悔起来,他不由得庆幸:好在毛泽东固执得很,亏得他不愿意,他要愿意了,真送100万中国人过来,那我赫鲁晓夫可下不来台了。
  
  赫鲁晓夫在中国几个地方游览参观回到北京,却不愿继续100万劳工的话题
  
  10月3日的会谈结束时,毛泽东问赫鲁晓夫:“你们是否准备到我国的某些地方,特别是南方去看看?”
  这是赫鲁晓夫第一次出国,他觉得中国的风景太美了,城市也有特色,当然想好好看一看。赫鲁晓夫来了兴致,答道:“我们这几天随处走走,已经被北京的古城风景吸引住了,中国非常好,一定要到各地走走看看,你们这里的一切对我们都是生疏的、新鲜的。”毛泽东高兴地说:“那你们就到各地去走走看看,随你们的便,愿意去哪都可以,就像在你们自己家里一样。我们也不准备做什么特殊安排。我喜欢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去活动,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几个地方转下来,赫鲁晓夫感觉中国气候宜人,风景美丽,物产丰饶,人民勤劳,工艺精湛,这一切,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冰天雪地的苏联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的一切无不打动着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想法,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要互为生产基地和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整合资源,发挥好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优势。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互惠上的,都应该比资本主义国家来得更出色。他越来越明确了自己先前的想法,中国与苏联在许多方面可以互助互利,中国尽管现在主要是靠苏联援助,但中国依然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会很快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性合作组织经互会中,一定要让中国参加进来。
  同时,赫鲁晓夫几个地方走下来,看到中国到处人头攒动,感觉米高扬说得对,中国土地的宜居,加上中国人的生殖能力,使这儿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热闹拥挤,这与苏联远东滨海边疆地区荒草丛生、人影稀疏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赫鲁晓夫一行在中国各地访问的同时,中共中央对他的建议进行了讨论,最终决定从大局出发,接受赫鲁晓夫的建议。赫鲁晓夫一行刚回到住地,中共中央联络部的要员接踵而至,送来了毛泽东给赫鲁晓夫的一个正式口信。口信说,毛泽东同意接受苏方的建议,还可以说服有疑虑的党内外同志们,愿意帮苏联老大哥的忙,向苏联西伯利亚派出100万劳动大军。毛泽东说,建设苏联,就像是建设自己的家园一样,兄弟还分彼此么?我们都可以大力支持嘛!
  赫鲁晓夫愣了半天,这下真给米高扬说准了,这不是自己找坑往下跳么?因此,在这次会谈时,赫鲁晓夫早就有了预案,要避开这个话题。
  10月11日,赫鲁晓夫再次与毛泽东会谈。赫鲁晓夫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国应该加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互会。毛泽东对此毫无兴趣,一口回绝:“中国没有必要参加经互会,中国人多,地大物博,什么都能发展。”
  毛泽东就想继续100万劳工的话题,所以,直接切入,说,“关于向西伯利亚输送100万中国劳工,我们研究后,完全同意!”
  看着毛泽东微笑的神情,赫鲁晓夫一时结舌,不知道怎么圆自己的场,建议是他首先提出来的,现在反悔了,还不能让毛泽东看出来。出尔反尔可不是大国领导人的风范。
  米高扬的神经也绷紧了起来,急着向赫鲁晓夫使眼色。没等毛泽东继续开口,赫鲁晓夫赶忙向毛泽东抖抖肩,道歉说:“毛泽东同志,你说得对,中国人应该建设自己的国家,我们当然不想给你们制造困难,我们当然不坚持我们的建议。如果你们觉得这个建议会损害中国的民族自尊心,那就当我们没有提过,务请不要放在心上。我们用自己的工人也行。中国工人我们就不用了!”犹豫再三,他又说,“感谢中国同志的支持,但我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毛泽东盯着赫鲁晓夫,吐了口烟问:“哦?”赫鲁晓夫想想自己不能后退得太过分,也顾不上在一旁直挤眼的米高扬,说:“一下子来100万中国劳工还不能派上用场,后勤工作也跟不上,我们先接受20万人。”
  毛泽东弹弹烟灰,“只要你们需要,我们中国工人可以先开赴苏联,建设好苏联,与建设好中国,意义是一样的么!都是社会主义一家人嘛!”毛泽东完全转变了上次的立场,可是赫鲁晓夫也同样转变了上次的立场,两个人仍然像是向相反方向旋转的陀螺,扭不到一块去。
  最后由周恩来与布尔加宁签订协定,苏联向中国招募20万中国劳工到西伯利亚做工。后来,只是试点性地从河北的一个县派去了7000名劳工,再也没有了下文。
  实事求是说,赫鲁晓夫的初衷确实是好的,中国向苏联输送100万劳工的方案真正实行起来,对中苏两国都有极大的互惠益处。可惜,当初参加会谈的双方领导人的一些解读偏离了赫鲁晓夫的本义,而赫鲁晓夫自己又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坚持自己的最初正确判断,最终,向西伯利亚输送100万劳工演变成了复杂的主题,未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