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纪录 描绘出中国人民的强国梦想——中共八大

2011-12-29刘佳

党史纵览 2011年6期


  1956.9.15——9.27 北京 代表人数1133人 全国党员1073万人
  
  1956年中国政治生活中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八大的召开,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民主的大会、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大会。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发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号召,对党的领导体制、党内民主制度和党代表大会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八大描绘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强国梦想,显示出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
  
  八大为何迟迟未开
  
  按照1945年召开的七大通过的党章的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常情况下每三年召开一次。可三年后的1948年,正值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国共大决战时期,这时显然不具备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新,党和人民政府需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在蒋介石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上,恢复国民经济,制止通货膨胀,恢复和发展生产,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这时,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尚未完成,新生的人民政权还不巩固,反革命分子的颠覆破坏时有发生,中国人民还要全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因此,党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2年底,镇压反革命的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抗美援朝进入边打边谈阶段,战线已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这时,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召开八大的问题。但是,到了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新中国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接着,发生了高岗、饶漱石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为了巩固全党的团结,党不得不进行反对高饶反党集团的斗争,八大召开的时间只好再次后延。
  1955年3月,为总结高饶事件的经验教训,按照原定的计划,党召开了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3月31日的闭幕会上,毛泽东在结论讲话中代表中共中央宣布:决定在1956年下半年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在讲话中提出:八大有三个议事日程,一是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是修改党章,三是选举中央委员会。明年7月以前要完成代表的选举及文件的准备工作。要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经济、文教、军事、党务、政治思想等工作都要大进一步,为胜利召开八大而斗争。
  在讲话中,毛泽东还解释了为什么要抓紧时间召开八大的原因。他说:党的代表大会10年没有开,很不好。到1956年8月10年半了,只好明年开。当然头5年不应该开,头5年兵荒马乱,又开了七大,后5年可以开而没有开。没有开也有好处!高饶问题搞清楚再开,不然他们要利用八大做文章。同时,我们的五年计划也上了轨道,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后各方面都清楚了。又经过这次代表会议使大家在思想上更加统一了,为召开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准备了条件。
  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八大后,八大的筹备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在七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的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具体负责筹备召开八大的各项组织工作。
  
  八大的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956年下半年召开,具体时间由中央政治局规定。这次大会的议程主要有如下几项:(一)党的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三)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示;(四)选举党的中央委员会。与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提出的八大议程相比,《决议》中增加了关于“二五”计划的相关内容。
  《决议》同时规定:出席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组织以及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的党组织,分别召开党的代表大会选举;西藏地区可以召开党的代表会议选举;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党组织的代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代表的选举,一律按照党章的规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代表名额为每一万名党员选代表一名,为了照顾到全国各地区党员分布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每个选举单位可以分别增选代表4人至8人,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的党组织可以分别另行增选代表10人至15人。代表须在1956年6月底以前选出。
  1955年12月初,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了一次有各省、市委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布置召开八大的筹备事宜。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上,刘少奇宣布中央政治局决定于1956年9月召开八大,并且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召开八大的指示精神:八大的中心思想是要反对右倾思想,反对保守主义,提前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在讲话中,刘少奇还讲到了工作方法和过渡时期的有利条件,最后,他指出,准备明年9月召开八大,希望各部门要接近群众,发现问题,发现新的工作方法,改进工作,反对保守主义,加强全面工作规划,迎接八大,使八大开好,使八大的工作和各部门、各地方的工作结合起来。八大中央的报告也要与各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
  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筹备工作就是准备大会文件。毛泽东在七届六中全会上说过,八大标志我们党前进了一步,而开好这次大会,使党更上一层楼,关键在于有好的文件。八大的主要文件有大会政治报告、修改党章的报告、党章修改草案、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关于“二五”计划的建议。
  为准备好这些文件,早在1955年,中共中央就组织了3个写作班子:一个是由王稼祥、刘少奇、陈云、陈伯达、胡乔木、陆定一、邓小平等7人组成的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一个是由安子文、刘澜涛、宋任穷、李雪峰、胡乔木、马明方、杨尚昆、邓小平、谭震林等9人组成的修改党章和修改党章报告起草委员会;再一个是由周恩来组织国家计委人员起草“二五”计划建议的报告。
  
  《论十大关系》成为八大政治报告的主基调
  
  按照政治局的决定,八大上刘少奇将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七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陆续找国家机关、中央各部委的负责人去他那里汇报。从1955年12月7日开始,一直到1956年3月上旬,他连续听了30多个部门的汇报,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写出一个好的政治报告来。
  1956年1月中旬,毛泽东从外地回到北京。不久,他从国家经委主任薄一波那里听说刘少奇正在听取国务院一些部委汇报工作,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就对薄一波说:“这很好,我也想听听。你能不能替我也组织一些部门汇报?”
  从这年2月14日开始,到4月24日结束,毛泽东共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实际听汇报的时间为43天。这一段时间,毛泽东极为紧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几乎每天都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一起床,就开始听汇报。每次都是四五个小时。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只要抽得出时间也参加。各部委在汇报前,都事先把汇报写成书面材料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听口头汇报时,不断插话,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逐渐清晰,他最后将各种矛盾问题归纳为十种关系。
  4月25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这一讲话中贯穿一个基本的思想,这就是要“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此,毛泽东强调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讲话的最后,毛泽东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但是,像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也是毛泽东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并成为八大政治报告的主基调。
  在积极准备政治报告的同时,修改党章和起草修改党章的报告以及起草“二五”计划建议也在抓紧进行。这样,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讨论和修改,到1956年8月中旬,各项重要文件的起草基本完成。
  
  万众瞩目的盛会
  
  1956年9月15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开幕。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次盛况空前的大会,大会有正式代表1026名,候补代表107名,代表着全党1073万党员。5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
  下午2时,会议开始,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林伯渠、董必武、张闻天、康生、林彪、邓小平主持大会。2时5分,毛泽东宣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幕。”全体代表起立,长时间的热烈鼓掌,庄严的《国际歌》声响彻会场。
  接着,毛泽东致开幕词。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在致开幕词的过程中,全场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简短的开幕词竟被30余次掌声所打断。
  毛泽东致完开幕词后,大会在当天的执行主席周恩来主持下,选举了大会主席团(63人)、秘书处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其中主席团常务委员会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康生、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林彪、邓小平组成,并通过了大会日程和会议规则。
  在进行完上述程序后,大会继续举行,由刘少奇代表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政治报告。
  这个报告在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向全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基本任务:
  第一,在正确地估量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形势的基础上,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到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来的战略决策。
  第二,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经济建设总方针。
  第三,适应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提出改进国家工作的任务。
  第四,指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建设方向。
  刘少奇的政治报告长达5万字,共历时4个半小时。据八大代表林萍回忆:“刘少奇同志在作报告时精神非常好,语气激昂,他的讲话一次次被掌声打断。记得当时少奇同志讲到‘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政策,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时,全场掌声久久回荡,那气氛、那情景,真是让人57fad91974f3c41f3123179ff4b441e0302bfa1da18d3c444b2eaf8e82881793激动。”
  9月16日,邓小平向大会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向大会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也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来自全国的1000多名代表对刘少奇所作的政治报告和邓小平、周恩来的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是八大的最后一项议程。事先,中共中央并没有提出一个候选人名单,选举工作的第一步,是各位代表自由提名候选人,这大大出乎许多代表的意料。八大还规定,在提名过程中,不确定人数,也不分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代表们自由提名后,由各代表团汇总提名名单。然后经过讨论和预选,选出中央委员候选人和候补中央委员候选人。
  9月26日下午5时15分,出席大会的1026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97名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9月27日,选举产生了73名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9月27日,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决议批准刘少奇所作的政治报告并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刘少奇所作的政治报告和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构成八大政治路线的主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八大作了这样的评价:“八大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条政治路线的制定,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建设进军的新的步伐。
  9月28日,在八大闭幕的第二天,召开中共八届一中全会。这次全会的主要内容是选举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在最初的方案中,曾设想过党的中央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一人(这个设想一开始已写进了新党章草案),由毛泽东担任主席,刘少奇担任副主席。后来,刘少奇提议多设几位副主席。经过慎重研究,中共中央在七届七中全会上接受了刘少奇的建议,将新党章草案的有关条款改成“选举中央委员会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总书记一人”。
  毛泽东对这个改动作了生动的说明:“党章上现在准备修改,叫做‘设副主席若干人’。首先倡议设四位副主席的是少奇同志。一个主席、一个副主席,少奇感到孤单,我也感到孤单。一个主席,又有四个副主席,还有一个总书记,我这个‘防风林’就有好几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样就比较好办。除非一个原子弹下来,我们几个恰恰在一堆,那就要另外选举了。如果只是个别受损害,或者因病,或者因故,要提前见马克思,那么总还有人顶着,我们这个国家也不会受影响。”
  根据八大通过的新党章的规定,八届一中全会选出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林彪、林伯渠、董必武、彭真、罗荣桓、陈毅、李富春、彭德怀、刘伯承、贺龙、李先念17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乌兰夫、张闻天、陆定一、陈伯达、康生、薄一波6人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任副主席,邓小平任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由以上6人组成。
  
  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遗憾
  
  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这次大会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观点,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本国实际,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精神,如果沿着八大确定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疑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然而,历史常常给人们留下许多的惋惜和遗憾,八大也是如此,因为八大后不久,大会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并没有被坚持下去。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 还不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
  从1957年开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逐渐地背离了八大确定的路线而走了一段较长的弯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经验教训。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胡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