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长江万顷浪
2011-12-29孟昭庚
党史纵览 2011年9期
按常理,生长在山区的人一般不擅游泳,然而,在湘中韶山冲长大的毛泽东却终身与游泳结下了不解之缘。毛泽东终身爱好游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每逢外巡,只要有条件,他非游泳不可,中国的大江河海,到处都留下他中流击水、拨浪弄潮的身影。
1963年,大文豪郭沫若在参观毛泽东旧居时,旧居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毛泽东少年时代游泳的故事,他深有感触地说:“毛主席是少年游小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这句话概括了毛泽东一生的游泳历程,也展现了毛泽东愈老愈爱搏击风浪,愈老愈渴望挑战的性格,他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1956年的“万里长江横渡”
1956年5月30日上午,毛泽东由广州乘飞机到长沙视察。下飞机后,他顾不上旅途劳顿,一刻也没休息,就前去走访群众。
这天下午,毛泽东午睡后,步出下榻的湖南省委招待所蓉园,决定去湘江游泳。
下午5时,毛泽东在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李强等人的陪同下,乘车来到湘江之滨的猴子石。
此时正值汛期,湘江水很大,尽管陪同毛泽东来游泳的有湖南省体委游泳队的几名游泳健将和毛泽东身边的几个水性很好的警卫战士,但罗瑞卿等人望着汹涌的波涛,仍不时皱起眉头,他们对毛泽东的安全甚为担忧。可是毛泽东却神情自若,跃入湘江,悠然自在地向橘子洲方向游去。
就在几天前,罗瑞卿陪毛泽东在广州时,毛泽东在珠江口游泳后提出要去长江游泳。当时,罗瑞卿与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还有保健医生以及前来汇报工作的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人都坚决反对,用毛泽东的话说:阻力很大。
罗瑞卿说:“这不是主席个人的事。”
毛泽东大声说:“无非你们就是怕我死在那个地方嘛!你怎么知道我会淹死?”
罗瑞卿吓了一跳,他怎么敢想主席会被淹死?便赶忙解释道:“主席,不是那个意思。保护你的安全,是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我是不同意您冒风险的,哪怕是一点儿风险也不能有!”毛泽东听了冷笑道:“哪里能一点儿风险也没有呢?坐在家里,房子还可能塌呢!”
罗瑞卿见毛泽东真发火了,便退了出去。接着,其他一些负责同志又轮番来劝。可任毛泽东怎么发脾气,罗瑞卿就是不放行。按中央警卫工作有关规定,若罗瑞卿坚持不松口,毛泽东还真是无法行动。忠于职守的罗瑞卿,怎能不对身系国家安危的毛泽东的安全绝对负责和格外小心谨慎呢?
见相持不下了,毛泽东便采取“策略”,命令警卫一中队中队长韩庆余去武汉实地考察:长江到底能不能游?
韩庆余本人也是反对毛泽东游长江的,他带着温度计来到武汉,与武汉市公安局长等人一起对长江水流、水温等情况进行测试、了解。他回到广州,便将情况向毛泽东做了汇报:长江水温低,正涨水,浪大,水速快,漩涡多,江中还有江猪、血吸虫等,建议不要到长江游泳。
听着听着,毛泽东皱起眉头瞪着眼睛问:“你下水没有?”
韩庆余一怔,脸刷地红了,老实地摇摇头,喃喃地说:“我没有下水。”
毛泽东沉下脸:“没有下水你怎么知道就不能游?你看到江里有江猪、血吸虫了吗?”
韩庆余小声嗫嚅道:“听当地群众讲的。”
“你别说了,你不要在我这里呆了,你走吧!”毛泽东真的发怒了。
接着,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把孙勇叫来。孙勇是负责警卫工作的副卫士长。
“你再去,你亲自看看长江到底能不能游?”毛泽东对孙勇吩咐道。
孙勇奉毛泽东之命去武汉江边调查。他除了测量水速、水温,还下水游了几圈。之后,他匆匆赶回广州向毛泽东报告:“没问题,可以游!”
“这就对了么。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谁说长江不能游,孙勇不是游了吗?”毛泽东故意大声说给阻止他游长江的人听。
事后,毛泽东消了气,又说:“其实老韩是个好人,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唉!就这事办得不对。他不应该说假话,不该欺骗我。你们以后什么事都要讲真话。”
有了实证,形势明显变化,毛泽东要去游长江,谁也无法阻挡了。王任重只得匆匆赶回武汉,亲自组织游泳健将护泳,并且试探水情,选择地点。
想游长江,先要试试湘江。毛泽东5月30日游湘江就是为了去武汉游长江做准备的。
当下,罗瑞卿、周小舟等人驾一条木船紧跟在毛泽东身后,但又跟毛泽东保持一定距离。他们一边往前划船,一边焦急地注视着正奋臂向前游动的毛泽东。望着汹涌的湘江水,罗瑞卿等人的心情异常焦虑,心里一阵紧似一阵,眉头锁成了一个个疙瘩。
在湍急的江波中,毛泽东搏击了一个多小时。
游到橘子洲附近,由于小岛将江流分开,江汊的水面狭窄,水流更急,毛泽东毫不注意,直向岸边游去。突然,一个大浪从身后直冲过来,毛泽东躲闪不及,眼看就要碰上旁边的树枝,罗瑞卿见状心猛地一紧。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护泳的健儿们赶紧游近毛泽东,挡住盖顶而来的巨浪。到了岸边,毛泽东敏捷地抓住拖挂到水面上的树枝,稳稳地登上橘子洲附近的牛角洲。
毛泽东一身水淋淋地走上岸来,已在岸上等候的罗瑞卿、周小舟赶紧给毛泽东披上浴衣。随后,毛泽东由周小舟、罗瑞卿和长沙市委书记秦雨屏陪同,访问了橘子洲的菜农。
罗瑞卿、周小舟、汪东兴等人见时候不早了,便护卫着毛泽东登上小木船,向湘江东岸划去。毛泽东站在船头,意犹未尽,触景生情,吟诵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诵毕,又作了一些解说,还对站在他身边的周小舟打趣道:“苏东坡驾一叶之扁舟,那说的是小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追求小我的自由。你已经不是小舟,你已是承载几千万人的大船了!”
周小舟,原名周怀求,字元诚,1912年11月出生于湘潭县黄荆坪滋兰桥,是毛泽东的同乡。30年代已是中共党员的周怀求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毕业后奔赴延安,为毛泽东所赏识,选为自己的秘书。因毛泽东总唤他为小周,于是,他便干脆将名字改为周小舟。
很显然,刚才毛泽东所讲的话是对周小舟的重托和寄予厚望,也是毛泽东对周小舟主持湖南省委工作的评价。
小木船在中山码头靠岸。上岸后,毛泽东转乘小轿车,回到湖南省委招待所蓉园。
1956年5月31日早晨7点20分,毛泽东乘专机由长沙飞抵武汉。
这天,阳光灿烂,天气格外晴朗。下午2时,一辆黑色轿车将毛泽东送到武汉军用码头。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登上一艘客轮——武汉轮渡14号。在船上,毛泽东接见了中共湖北省委、武汉市委和武汉军区领导,听取了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关于修建长江大桥新施工方法的汇报。毛泽东高兴地说:“管注铣孔法,本是苏联工程师发明的,可他们不敢用,我们用了,证明了是成功的!”
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中。轮船驶离码头后,朝大桥工地开去。毛泽东走进驾驶室,微笑着对船长和舵工们说:“你们好!”并伸出手来与他们一一握手。船长和舵工们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连连说:“毛主席好!毛主席好!”毛泽东说:“你们辛苦了!”船员们连忙说:“毛主席辛苦了!毛主席辛苦了!”
轮船从大桥的第三号孔和第四号孔之间穿过,很快便到了鹦鹉洲。这鹦鹉洲就是唐代诗人崔灏笔下所描绘的那个“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毛泽东在绿洲上放步徜徉了一阵,重新登船后令船调头而下,围着大桥的第七号桥孔绕行一周。
轮船驶到蛇山北边,在离汉阳门100米远的江中,毛泽东正准备下水时,举目一看,旁边围上来好几条小木船,不由得眉头一皱,下令道:“走开,都走开,不要靠近!”
原来,这些小木船都是王任重安排负责救护的,既然毛泽东不让靠近,王任重也就示意小木船划走了,只留下保健医生坐的那一条船,不远不近地悄悄跟随。
毛泽东顺着舷梯,缓步而下,当下到齐腰的江水中时,便将全身浸在水里,接着两手一松,一仰身子轻盈地跃入滚滚波涛之中。他在水里转了两三圈,忽然翻身潜入水中。3分钟过去了,他又突然浮出水面,躺在水上,两手交叉放在胸前,从容地与周围的护泳健儿一起谈笑。
当时的水温只有22度。陪毛泽东下水的王任重觉得冷,很快就受不了了,爬上船后披上棉大衣坐在那儿看毛泽东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畅游。
正当护泳队员和毛泽东无拘无束地边游边交谈时,一个浪头忽然打在毛泽东的脸上,他从容地吐了一口水。有人忙问:“是不是呛了水?”毛泽东风趣地说:“长江的水很甜啊!”
在到达汉中滨江公园江面时,经罗瑞卿、王任重等人再三劝说,毛泽东才从水里上来。上船后,随行人员问他累不累,毛泽东幽默地说:“如果给我一个馒头,还可以再坚持两个小时。”
王任重十分激动地接上话头:“主席,真想不到您游得这么好!主席年轻时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今天一游真是其乐无穷啊!”
这一次,毛泽东以63岁的年龄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他在江水中游了两小时零4分,游程达20多华里。
6月2日上午,毛泽东在听取了武汉重型机床厂党委书记史梓铭的工作汇报后,乘坐轮船继续视察大江两岸。下午2时,轮船驶到大桥工地上游。在抵达汉阳附近的长江南岸时,毛泽东再次跃入水中,向长江与汉水的汇流处游去。这是毛泽东第二次畅游长江。游到汉阳东门时,毛泽东发现江边浅滩上有一群儿童在戏水玩耍,便朝那里游去。游到齐腰深的水中,他站起来,笑眯眯地观赏儿童嬉闹的情景。三四分钟后,他转身离去,继续游泳。穿过长江大桥的第一、第二号桥墩以后,毛泽东从容地游过长江、汉水汇合处的龙王庙,一直游到武昌徐家棚北边的“八大家”江面。这次游程约30华里,历时两小时40分钟。
上船后,护泳的人都显得很疲劳,毛泽东却毫无倦意。他对王任重说,这是多么好的游泳场所,应当号召人们到大江大河里去游泳,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有些人害怕大的东西,美国不是很大吗?我们顶了他一次(指抗美援朝),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他还不忘向那些反对他游长江的人点破一个真理,他习惯地扳着指头数着说:“凡水皆是可游的,这是个大前提,除了一寸之水不可游,100温度之水不可游,零下之水结了冰不可游,有鲨鱼不可游,有漩涡不可游,除此之外,凡水皆是可游的,这是个真理。”说完这番话,便坐在甲板的藤椅上聚精会神地浏览当天的报纸。
6月3日上午,毛泽东听取武钢的工作汇报,从上午11时开始到午后1时才结束。下午2时,毛泽东到武汉造船厂码头登上轮船,3时30分,轮船开到武昌平湖门江面,毛泽东从这里下水,开始第三次畅游长江。
这一次,毛泽东穿过长江大桥七号桥孔和八号桥孔之间,向下游游去。这时,天正下着毛毛雨,江面上刮着三四级北风,浪很大,水温很低。毛泽东却一直坚持游到武昌化家路一带,上船时气不喘,腿不虚,神情从容自若。在毛泽东游泳时,长江两岸有几万群众在观看,“毛主席万岁” 的欢呼声震天动地,不绝于耳。毛泽东上船后频频向欢呼的群众招手致意,并高呼“人民万岁”!
轮船开动了。毛泽东来到甲板上,坐在藤椅里,一面吸烟一面看喜报。要登岸时,他去机舱口,对两个司炉说:“你们工作忙,辛苦了!”说着便伸出手要和司炉握手,两个司炉工双手满是煤灰,忙将手缩回。毛泽东却笑着握住他们的手,问他们家里有几口人,一个月多少工资,并勉励说:“好好工作,慢慢来。”
毛泽东在武汉一连三次下长江游泳,这在他的游泳史上是罕见的。游泳结束了,那浓郁的诗情却在他博大的胸怀中涌动。不久,著名的词章《水调歌头》诞生了: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6月4日,毛泽东离开武汉乘飞机回北京。毛泽东不准王任重和省委其他领导去机场送行,只准在他下榻的东湖客舍门口告别。
1966年信步于万顷波涛之上
1966年初春,毛泽东即离开北京,又一次巡视南方。他在杭州住了近4个月之久,于6月15日从杭州起程,乘专列沿浙赣线南下,当晚在南昌住了一宿,6月17日抵达长沙。第二天下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的陪同下,乘吉姆轿车到达韶山滴水洞。
毛泽东此次回故乡住在韶山滴水洞是绝对保密的,不但新闻媒体没有作公开报道,就连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也只知道毛泽东到了湖南,却不知道他住在何处,甚至江青也摸不着方向。直到1971年林彪折戟沉沙之后,中共中央印发了毛泽东致江青的那封信,人们看到信中提到“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十几天”,才悟出这是怎么一回事。
1966年6月28日上午8点,毛泽东乘上他来时所乘坐的那辆灰色吉姆轿车离开滴水洞。车队驶出韶山冲,经宁乡向长沙方向开去。
当日,毛泽东便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等陪同,乘专列离开长沙去武汉。专列抵达武汉,毛泽东住进了武昌东湖宾馆梅岭一号。
7月的武汉,天气燥热,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炉,烘烤着整个城市。毛泽东待在院子里,常因睡眠不好而烦躁不安,便又萌发了畅游长江的念头。半个月前,他在韶山水库游泳,就是为自己再次畅游长江做体魄上的锻炼和准备。
但是,此时的毛泽东毕竟已是73岁的老人了,假如因水凉感冒拉肚子或在江水里腿抽筋出了大事,谁也负不了责任。考虑到安全因素,中央其他领导和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再三劝阻。然而,对于极富挑战个性的毛泽东来说,这种善意的劝阻是根本不能接受的。
1966年7月16日,天气晴朗,万里长江浩荡东去。上午8时,武汉市5000名游泳健儿,遵循毛泽东“到大江大河去游泳去锻炼”的教导,举行第11届横渡长江游泳比赛。
8时42分,几辆小轿车徐徐驶向武昌大堤口码头。江边停泊着武汉警备区船舶队的快艇,护泳的健儿们列队站在快艇上,准备迎接毛泽东的到来。车门开了,毛泽东身穿灰色中山装,脚穿黑布鞋,在王任重、张耀祠等人的陪同下,健步向快艇走来。他登上快艇,和蔼地向担负护泳任务的健儿们和船舶队的官兵微笑致意,然后站在船头准备检阅5000名游泳大军。
9时20分,长江西岸的扩音器播送出悠扬的《东方红》乐曲。武昌桥头升起3颗红色信号弹,游泳大军呼啦一声,便一齐扑向宽阔的大江,江面上溅起无数朵浪花。
比赛开始了,一位游泳健儿一眼看见了站在快艇上的毛泽东,立即情不自禁地高呼起“毛主席来了!”“我看到毛主席啦!”人们顿时一片欢腾。紧接着,高举数百面红旗和巨幅语录牌的游泳大军朝毛泽东乘坐的快艇游过来,组成了一条“水上红色长城”。
毛泽东红光满面,站在快艇上向游泳大军挥手,为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他看到游泳健儿们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心里十分高兴。
毛泽东从快艇这边走到快艇那边,又从那边走到这边。
这时,200多名少先队员簇拥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语录牌向毛泽东乘坐的快艇游过来。遵照毛泽东的示意,快艇朝少年游泳队开去。见到快艇开来了,少年游泳队的小朋友们不断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兴奋地向他们挥手致意。长江两岸的船舶汽笛声长鸣,向毛泽东致以敬意。一时间整个江面欢笑声、掌声、汽笛声响彻云霄。
上午10点半钟,游泳大军浩浩荡荡地渡过长江,抵达对岸。
为了安全起见,王任重、张耀祠让快艇向上游驶去。
11时整,毛泽东身穿游泳裤,迈着稳健的步伐,顺着扶梯走下快艇,然后下到水里。他先在水里浸了一下,然后伸开双臂开始游泳。
毛泽东的身边除了几个水性不凡的卫士,还有一些就是被选来护泳的游泳高手,但毛泽东不喜欢离他们太近。王任重、张耀祠因对毛泽东在长江里游泳不放心,所以才派了这些人来保卫。预先已交代他们,不能离毛泽东太远,也不能靠他太近,大概就两三米的样子,确保“一步就能到” 的距离。而且事先已经按这个阵势演习了一遍。
汛期的长江,水流湍急,波涛滚滚。毛泽东“视天堑如通途,履大江如平地”,在浩瀚的江面上,时而挥臂侧游,劈开层层波浪,奋力向前;时而仰卧水面,头枕浪峰,展望万里长空;时而踩水前进,信步于万顷波涛之上,浏览两岸的美丽风光。
毛泽东一边游泳,一边与护泳的人员交谈。看到身边一位女青年只会一种游泳姿势,便亲切地教她仰泳,并说:“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
毛泽东一边游泳一边还询问武汉青少年游泳活动开展的情况,问三个人当中能不能有一个会游泳?周围的人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听了满意地笑了。
12时许,辽阔的江面上刮起了五级南风,浩浩波涛更加汹涌。快艇赶紧向毛泽东靠拢,王任重再三劝毛泽东上船休息。毛泽东风趣地说:“你是这里的省委第一书记,我听你的命令。”
忽然,毛泽东转向周围的人问道:“游了多长时间?”周围的人回答说:“45分钟了。”毛泽东意犹未尽地说:“还不到一小时嘛!”说完调转头继续向东游去。
毛泽东从武昌大堤口一直游到武汉钢铁公司附近,登上快艇时,游程近30华里,历时1小时零5分。他以73岁高龄创造了第4次横渡长江的奇迹。
毛泽东登上快艇后,人们赶紧搬出一张藤躺椅,请他休息。可他精神焕发,毫无倦意,兴致勃勃地与人们亲切交谈,他首先问在艇上的警卫、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下水游了没有?当听到大家回答说游了,他非常高兴,披上浴衣在甲板上散步。
13点17分,快艇靠岸了。毛泽东走下快艇,迎面开来了一辆轿车。毛泽东没有立即上车,而是微笑着朝群众走去,边走边向大家招手,走了100多米远才上车。
车子开动了,毛泽东在车里还向群众招手。望着两岸纵情欢呼的人们,望着辽阔江面的游泳大军,他深情地说:“长江,我还会回来的!”
毛泽东再次踏破长江万顷浪、畅游天堑的消息传出后,全国人民为之振奋:毛主席身体非常非常健康!
毛泽东以他那顽强的毅力和宏伟气魄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他的身体非常健康,完全可以继续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这一次,毛泽东还在武汉接见了几批外国客人,其中有美国友人、作家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毛泽东借游泳跟他们谈政治、谈人生,有感而发,机锋甚健。毛泽东说,我们不怕大风大浪,蒋介石大吧,美国人大吧?只要你敢顶,就没什么可怕的。毛泽东对路易斯•斯特朗风趣地说,我还想游密西西比河,大概美国总统不同意吧。
几天后,7月25日,《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在头版头条登载了7月16日毛泽东横渡长江的报道和照片。
(责任编辑:吴 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