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初期地理学科调研分析
2011-12-29张文革
地理教育 2011年11期
一、调研对象、方法与主要内容
调研对象:重庆市40个区县和7所直属中学。
调研方法:课堂听课、师生访谈、听取学校和教科所领导的工作汇报、问卷调查等。
调研内容:每个区选择两所学校开展听课、访谈、问卷调查等活动。全区各高完中领导、教科所全体教师和教委领导集中开会,会上各学校领导分别介绍各自新课程实施情况,教科所领导介绍如何在业务上指导和推进新课程,区教委领导介绍如何在行政上保证新课程实施,教科院教研员反馈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情况,并提出要求和建议。
听课活动主要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如学科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课程目标的落实、内容标准的达成、教学行为的转变等。并在听课结束后,与教师广泛交流,研讨地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访谈主要议题有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基本情况;在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面的疑问;对教学评价、学分制、学业考试的建议以及对高中教研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等。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地理课程设置模式基本统一
调研的所有学校高中地理课程设置都是按照重庆市教委下发的“重庆市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实施,采用“学期制”,即高中地理必修三个模块用3学期时间完成,每学期周课时为2课时,“学段制”几乎没有。
2、教材使用情况“一标三本”
全市有13个区县选用“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分别是璧山、万盛、大足、黔江、涪陵、云阳、武隆、荣昌、潼南、南川、奉节、巫溪、酉阳。
11个区县和7个直属中学选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分别是合川、渝北、綦江、万州、忠县、江津、大渡口、秀山、巫山、江北、梁平、南开、一中、巴蜀、育才、八中、西师附中、外语校。
16个区县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分别是长寿、垫江、丰都、开县、彭水、石柱、双桥、铜梁、永川、南岸、城口、渝中、巴南、北碚、九龙坡、沙坪坝。
3、对新课程教学理念有一定认识
所有高一地理教师都参加了在暑假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国培和重庆市教委组织的面培,教师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育理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基本树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等新课程理念。绝大部分教师对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等地理教育思想非常认同,认为这对于教师把握好教学深度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教师们对新课程教学理念具有较深刻的认识。
4、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减少,学生活动增多,学生已成为课堂教学主体。紧密联系身边实际,让学生真切感知生活中的地理。地理教师想方设法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挖掘知识与生活的连接点,从生活人手感知地理知识的巨大作用。大力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充满热情,探究视野开阔,学习氛围活跃。多采用“学案式”教学,摸索教学新方法。操作性较强,新课程理念体现较充分的“学案式”教学得到广大教师青睐,这次调研听课中75%的教师采用“学案式”,且教学设计各有所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学习评价实行多元化。地理教师将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传统板书、板画与之有机融合,既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并对教学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评价进行积极探索,加大开放性考试的力度,重视学生作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但在调研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地理教师都反映教学时间十分紧张,教学内容多,课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教学活动的增多也需要一定时间。教材与教辅之间矛盾突出,教学资源跟不上课程需要。教材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备课负担。新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需要学生花较多时间查找资料探究学习,且有些新课程配套练习和教材内容相差甚远。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高度认同,但对如何落实、如何把握好新课标、如何处理好新课程与高考的关系等深感困惑。
三、地理新课程实施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应新课程需要
各区县应尽力配备专职地理教研员。目前重庆市40个区县中具有专职地理教研员的只有22个区县,在新课程实施调研中发现,具有地理专职教研员的区县,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更到位,教学行为转变更快。最为典型的是万盛和武隆两个区县,以前长期没有地理专职教研员,这次为了实施新课程,2010年暑期配备了专职地理教研员,使得暑期的培训、教师的教学业务指导有了依托,这两个区县的地理教师很快跟上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各校应根据学生数量配足地理教师。随着近年我市高中扩招速度的加快,各校的办学规模都急剧扩大,学生人数大增,班级数量迅速增多,加之我市绝大部分学校都是按周课时2节排课,每位地理教师不仅任课班级多,而且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也多。教师批改完学生作业后,还需花大量时间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显得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根据课改需要设计开展众多的学习活动,影响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积极组织观摩学习
教师队伍亟待培训。我市近年来新增高中地理教师基本由三部分人员构成:外地招聘、师范新毕业生、从原有初中教师中升调高中。教师队伍的组成特点导致课程目标的实施存在明显差距。外地教师由于对我市学生学习特点不够了解,往往沿用原有教学方式和方法;从初中年级提升或初级中学调入的地理教师,因较长时间任教初中年级,因此带有较多初中课堂教学烙印,对高中教学的准确把握程度偏低;刚从大学毕业到学校任教的新教师,具有掌握现代媒体的教学技能和充满活力的优势,但课堂教学经验不足、课标理解不透、教材分析驾驭和教法针对性不强则是其共有的问题。另外,我市高中地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体,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全市教师的65%,拥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市8%。因此,从目前地理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需要加强培训。
教学观摩活动有待加强。课堂教学调研及教师问卷表明: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时间紧、课程标准与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困难、活动课难以开展、双基较难落实等是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课标、教材、教学落差逐步凸显,且城乡差异逐步加大。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组织各版本以及内部、各版本之间、各区县内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教学观摩等学习活动,转变教学观念,开阔教学思路。
3、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满足师生教学需求
研制各种教学指导文件。重庆教科院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我市新课程需要已研制出“重庆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重庆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教学要求”,对较模糊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建议,利于教师对课标的把握。各区县还可根据自身实际,研制多种教学指导意见,帮助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
结合教学编写教辅材料。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根据教材和课堂教学需要编写学案,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和开展探究活动,体现出高效、严谨、活泼的课堂教学。因此,地理教师都应能根据教学实际编写出有特色、针对l生强的学案,并最好能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择较适合的配套练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减轻学生负担。
建立新课程教学资源库。推进新课程,学校应为教师配齐重庆地区使用的三版本各册地理教材(人教、湘教、中图),便于教师横向研究,准确理解地理课程标准。应积极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满足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地理学科自身特点决定标本(岩石、生物)、模型(地形、等高线、地球仪)、挂图、实验设备(热力环流、水循环)等教学仪器较多,因此,建立地理专用教室有利于实施新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