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香港与大陆高中地理课程比较研究
2011-12-29谭晓辰
地理教育 2011年11期
一、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要求: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要求: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要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007年香港颁布最新地理课程纲要:涉及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地理现象和议题发展,如何随空间及时间而转变等;协助学生发展地理探究能力(如分析地图、图表、照片、阐析文字资料等)及沟通、批判性思考、解难等共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帮助他们学习尊重不同民族和环境资源及培育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及世界负责任的人(课程发展会及香港考试评核局,2007)。
纵观香港地理课程纲要和大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大陆的课程标准在表述上更全面具体,而香港的课程纲要则简洁概括。
在知识学习方面,大陆和香港侧重点不同,大陆在知识方面更强调整体系统的概念,使学生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有一个全面的概念。香港方面则更强调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学习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个案学习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培养能力方面,大陆和香港基本一致,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和解难能力。虽然目标一致,但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却大相径庭。香港受英国地理教育的影响,在学生能力上侧重探究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也基本按探究方式进行授课。而大陆在理论上讲究探究教学,但在实践中使用探究教学则很少。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大陆课程标准表述相对比较全面细致,其中提到发展学生地理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全球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香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方面侧重列出培养正确资源观和全球意识,强调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在培养爱国思想方面比较欠缺。
二、地理课程设置的比较
2003年新课程规定高中地理课程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共108课时)三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各2学分,36课时)。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2000年香港教育课程反思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将以往七年的中学教育改为六年,除三年初中的结构不变外,以往两年的中四至中五,以及随后两年的预科教育被三年的高中教育取代。由于高中地理课程建基于中四至中五课程的设计原则和编排,地理科的学习时间也由原本的50小时(两年共约100小时)增加至每年90小时(三年共270小时)。
由于大陆和香港教育制度不同,造成对地理科重视程度的差异。大陆由于在高中会考结束后就停止了地理课,造成很多理科生在分班之后中断地理课的学习(报考相关专业的除外),即大陆文科生在高中三年只学习180个课时,理科生只学习108个课时。香港在高中阶段只有一个高级文凭考试,学生在考试之前都要接受270个小时的地理课程教育。与香港相比较,大陆确实长期对地理课程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三、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
2003年新课程规定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7个模块组成。
2009年香港实施的新高中(中四至中六)地理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分为必修和选修,在必修和选修部分,预留课时让教师进行实地考察及空间数据探究。必修单元分为7个议题:机会与风险——居住在灾害频生的地区是否明智;管理河流和海岸环境:一个持续的挑战;转变中的工业区位——它如何以及为何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保育和城市发展是否不能并存;对抗饥荒——科技是否是解决粮食短缺的灵丹妙药;消失中的绿色树冠——谁应为大规模砍伐雨林付出代价;全球增温——是事实还是虚构。选修:动态的地球;香港地质与地貌的形成;天气与气候;运输发展、规划与管理;珠江三角洲区域研习。
通过以上两地课程内容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人文地理在两地的课程内容中占据很高的份量,如大陆的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等;香港的课程大部分都属于人文地理范畴。两地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如大陆的“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香港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保育和城市发展是否不能并存”;“消失中的绿色树冠——谁应为大规模砍伐雨林付出代价”;“全球增温——是事实还是虚构”等,都表现出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对比两地课程内容的一个最大不同,即香港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预留了课时让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及空间数据探究。例如,在乐善堂顾超文中学,地理教学活动就包括树林生态系统考察(中六)、深圳工业和城市发展(中六)、尖沙咀天文台总部——香港天文台运作情况(中四)、大埔新市镇发展——林村河污染、浦台岛地理及旅游考察、曹公潭农业及城市景观户外学习营等内容。大陆的地理课堂上恰恰缺少这方面的实践考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