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解题细节 渗透地理思维
2011-12-29康志兰
地理教育 2011年11期
一、强调审题严谨、有序,明确思维方向
高考是为了人才选拔,是学生各种能力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应试能力如发散思维能力、审题的洞察力和解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特别是认真审题,找准解题方向和思路,这是取得高分的前提。
例1:(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2题)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此题对高三地理知识点掌握全面的学生来说轻而易举,但对知识点模棱两可的学生而言是易错题。四个选项的前一句话学生都能直观理解把握,关键是每个选项的后一句话,A选项提醒学生思考:什么是侵蚀?当地以流水侵蚀为主,切身体验思考夏季雨水多侵蚀强,还是冬季雨水少时侵蚀强?海水侵蚀大小由什么决定?通过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结合当地生活常识逐步得出此答案是正确的。B选项的审题关键字眼是“全球”,全球的水量是稳定的,只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而水以不同的物理形态呈现,如固态、液态、气态。冰川融水增多,在当地局部地区和短时间内液态水多了,固态水少了,但水的数量没变。此时要让学生明白审题必须逐字逐句,特别是选择题有时就像玩文字游戏,一个字不注意都会影响结果。c选项最好用直观的实验来验证: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不一定增加。在单位面积相同但不同形状的容器里倒同样适量的水(如用一只碗和一只盘子),学生需了解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单位直线距离内海岸线有平直和曲直之分,海岸线平直长度小于曲直长度。碗、盘子跟水交界处看似“海岸线”,一般可很快判断交界处的长短,从而验证结论。D选项要借助于前一题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全球温度增高,冰川就会融化,才可能消耗热量。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前因后果的顺序。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高考命题、各种形式的模拟测试经常以生活知识、现象为载体,呈现在不同的题型中。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从地理思维角度分析地理现象,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如日本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四季更替中植被如何变化、到某地旅游什么时候合适、如何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与交通线路等。
例2:(2011年高考上海卷第58题)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类题目很常见,只要平时多注意体验生活,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善于研究地理现象,注意这些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及知识背景,联系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为答案要点涉及的是基本知识点,平时容易把握理解,所以复习迎考时多联系身边现象,如当地易出现的梅雨、伏旱、台风、寒潮、旱涝等,遇到这类现象应养成习惯去思考原因、解释想象、复习知识点等。只要平时善于积累分析、查漏补缺,及时调整复习内容,考试肯定更轻松。
三、关注答题思路,确保表述规范、正确
江苏高考自主命题中的地理试卷从2008年至今,题型、风格维持原样,题目不刁钻、怪癖,检测的一般是中规中矩的基本知识点,学生易接受理解,考试心态不易波动。学生考试分值差距较小,稍不注意就会失分,就有可能无法获得合格的等级,影响高考录取,因而高考时应抓住每一分的得分机会。地理知识点的储备不足、概念不清,思维定势、词不达意等,这些都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原因,平时应提高地理信息收集能力,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夯实基础,不留知识盲点。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迁移,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例3:(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27题)(部分题目略)
读图回答:(2)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___。
(3)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原因有___。
(4)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
第(2)问第一步要从图中和问题中获取有效信息,此问有效信息有:图中乙地是尼罗河谷地;尼罗河谷地是古文明发源地,自然条件较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一般先考虑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源等,气候是首要因素,应从热量、光照、温差等方面叙述,此地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热量、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有利于农作物成熟。如明确这些,答案要点简单明了。第(3)问第一步抓住字眼“大多数城镇”、“沿海”,很快联系到知识点——聚落分布的普遍规律:城镇集中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这是从自然条件的气候因素考虑。第二步从地形角度思考,图中等高线数值信息显示地势的高低。第三步应挖掘隐性信息——沿海跟内陆相比的优势在哪里,结合当地:江苏省如东县位于黄海之滨,与外联系可用陆上各种交通方式,也有水上交通河运,还有海运——在建的洋口港;这儿有丰富美味的海鲜;有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等。了解这些后答案就显而易见,注意发挥文字表达能力,准确完整表述才算完美答题。第(4)问关键是读图分析、采集信息。图中的矿产、城镇分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交通线的联系直观显示,只要真正了解交通布局的因素,就会“信手拈来”,正确写出答案。
四、渗透地理思维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地理素养
反思既有教师教的反思,也有学生学的反思。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失分的原因:概念不清、知识点记忆不牢固、审题不慎、表述不规范等,进而反思自己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处,今后应如何改进等。通过回顾和反思,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知识要点,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和技能,逐步将其内化,便于将来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主动反馈,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例4:(2011年高考上海卷第23-25题)图1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23.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
A.大体相等 B.北坡较多
C.南坡较多 D.难以判断
24.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
A.南坡3500米 B.南坡2000米
C.北坡3500米 D.北坡2000米
25.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
A.南岭 B.秦岭 C.阴山山脉 D.天山山脉
答案:23.B 24.D 25.D
这是读图分析题,看似简单,但容易选错。第23题和第24题关键在于读图获取正确有效信息。地形剖面曲线和年降水量线随高度变化关系,首先必须看懂,才能正确解答此两题。如海拔2000米南坡和北坡的年降水量分别是多少,不少学生就弄不明白。答案已给出,但为什么是这答案?有学生甚至会怀疑答案的准确性。此题可走捷径选对两题,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25最后一题可用排除法:四座山脉只有天山北坡降水多,其它三座山脉都是南坡降水多,此题是单项选择题,第25题选项帮助解答第23题。确定第25题答案是天山山脉,第23题就水落石出。这是常规知识点,学生千万不能疏忽大意。但第24题必须读懂图:南坡北坡同一海拔高度的年降水量是多少,如何读出数值,这是关键所在,应是由地形剖面曲线的对应高度点向年降水量线作纵轴的平行线,此平行线与年降水量线的交点对应的年降水量数值可立即读出,即海拔多少、年降水量多少,只有这样作图分析才能判断准确。判断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看清年降水量线变化的最高点,过此点南坡海拔升高,降水减少。由此点向地形剖面曲线作纵轴的平行线并与之相交,找出交点对应的高度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