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鲁教版)

2011-12-29杨小娣

地理教育 2011年11期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解读:本节的两个课标要求都是“举例说明”,第一条“标准”要求认识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在前面已有相应的“标准”要求,因此,本节课选取植被要素,要求学生通过植被这一要素的变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来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第二条“标准”中的“举例”是要求以具体的某一个区域为例,通过对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分析,来体现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本节教材理解的关键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案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本节内容是抽象的理论,教师要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教学时,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突出学生的体验、感知以及归纳总结等环节。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以实验探究为主,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学生操作实验,利用等高线地形立体模型制作的地形与植被的模型切入,通过学生亲手栽种植被、破坏植被、模拟水土流失等环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观察地理环境某个要素发生的变化对地理环境整体的影响,然后分组合作探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第二部分是选取本地学生熟悉的“兖州兴隆煤矿塌陷区”为案例,以教师亲自考察的视频为依据,对第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和原理进行应用拓展。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了解陆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了解陆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模拟实验的操作,感知组成地理环境的所有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出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勇于探索自然科学精神,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难点:如何通过模拟破坏植被,来理解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如何理解水土流失对当地环境和河流下游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
  
  六、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img src="https://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dljy/dljy201111/dljy20111117-1-l.jpg?auth_key=1736055449-1762947984-0-000171f2155b675eb70a7154f1fcdf52" hspace="15" vspace="5" 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