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材 激活课堂

2011-12-29陈玲

地理教育 2011年11期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都能感受到初中地理新教材的许多优点。与老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新教材更注重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密切联系;在结构上,各种探究“活动”的设计构成新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新教材提升了图像的数量和质量,更形象生动。尽管新教材具备很多优点,但教材总会因为篇幅的限制、时效性的落后、使川区域的差异等原因,有着不断改进的空间。而且新理念认为:教材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原先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紧扣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激活课堂的生命活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为例,谈谈笔者对优化教材、激活课堂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优化内容,激活课堂学习资源
  
  在“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教学设计中,除关注教材内容以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学生身边的内容、乡土的内容、社会热点内容等,并且要考虑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丰富性,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用。
  
  (1)关注内容的趣味性。学生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但对“教室里有哪些工业产品,它们是属于哪个工业部门生产的”这些问题从来没有认真关注和思考过,在“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教室,并进行交流,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倍感亲切,交流热烈,这比教材中提供的活动题第1题的趣味更浓,效果更好。
  另外,教材中讲到“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材没有展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你用到的哪些产品是苏州工业园区生产的?你知道苏州工业园区有哪些工业企业?”因学生是就近入学的,许多学生的家长也都在园区工作,学生有话可说,气氛活跃。如果教师再把自己参观“沙钢企业”、带领学生参观“洞庭水厂”等影像资料融入课堂,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内容的新颖性。因教材在时效性上总是滞后的,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关注最新的社会热点内容。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时,可引领学生关注我国航天工业的一些新成就,对“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宇宙空间站的建设成就等加以关注,既加深对我国工业的了解,更提升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伟大成就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又如,教材第112页活动题的第4题,是关于讨论“乡镇企业带来的好处”,教师可采用一个新颖的案例讨论,案例的素材取自学校新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新农村——感受苏州常熟蒋巷村的变化”,学生对乡镇企业带给蒋巷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印象深刻,进而能更好地感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深刻影响。
  
  (3)关注内容的丰富性。在“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节中,教材有三个小标题: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因篇幅限制,教材对每一部分内容的呈现都很精简,所选案例也是针对全国的典型案例,这对教师来说有很大的余地可以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如家乡苏州常被称作“人间天堂”,学生对家乡旅游业的兴旺发达都有深切感受,但对苏州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情况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可以不采用教材中第115页活动题的三则案例,而以“回望苏州工业发展之路”、“走进苏州的硅谷——苏州工业园区”、“展望苏州的未来”等案例来替代。这样,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与今后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二、优化图像,激活课堂地理思维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注重学生读图、析图、填图、绘图、忆图等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图像激趣、启智、感美、育德等多方面的功能,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
  
  (1)以图像引出问题。“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这节教材在一开始介绍了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区分概念,可以通过图像的方式呈现一些工业产品,如呈现诱人的蛋糕、漂亮的玩具、豪华的游艇、火红的钢板、乌黑的煤炭等图像,引出如下问题:图像中的产品分别是哪个工业部门生产的?你知道的工业部门还有哪些?什么是工业生产?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有联系吗?你能识别图像产品所属的工业部门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你是如何区分轻重工业的?……这种通过图像方式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取得较好的效果。
  
  (2)以图像突破问题。“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这节教材的重难点是“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可以借助图像帮助学生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如可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问题。读“我国工业的分布图”,从图中找出主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分析图中工业城市的分布与哪些事物有关,从而得出我国工业沿海、沿河、沿交通线的分布趋势;再读“四个工业区图”,进一步分析:每个工业区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发展工业的条件有哪些?从而得出合理分布工业需要考虑的位置、地形、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交通、市场、科技等人文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填图反馈,在“空白工业分布图”上填写我国主要工业区、工业城市的名称,在“某城镇的示意图”上根据提供的不同条件在城镇的正确位置填出工业部门的名称。通过读图、析图、填图的过程,突破了重难点的学习。
  
  (3)以图像说明问题。“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这节教材的“工业与我们”的标题下,用了四个代表不同身份的人物头像分别说了四段文字,用文字说明了工业的重要性。如果将这四段文字转化成图像呈现,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场景图”说明工业对农业的帮助,以“苏州正在进行的地铁建设图像”说明工业对城市建设的作用,以“学生借助显微镜做生物实验的图像”说明工业对学习的重要,以“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武器装备的图像”说明工业对国防的意义。这样的图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工业是主导产业。
  
  三、优化活动。激活课堂生命活力
  
  (1)活动的多元化。多元智力理论要求学科教学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在学生学习某个主题时提供不同的切入点。“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节的学习,可以活动的形式贯穿其中,活动的设计应多元化,有个体的,也有小组的、全班的;有听说读写的,也有思考研讨的;有简单有趣的,也有复杂探究的;有课内完成的,也有课外拓展的。不同的活动设计既要考虑到活动参与的广度,也要考虑活动完成的深度,更要考虑到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梯度,由被动活动向主动活动发展,以此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2)活动的激励性。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应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前给予指导鼓励,在活动中加以引领支持,在活动后及时给予评价反馈,并将这种激励和指导从课堂引向课外。“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节的学习中,教师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外,还应激励学生自主进行课外活动,结合学习内容和兴趣爱好,借助有利条件,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课外活动,如“走进工厂”、“食品工业引起的思考”、“关注传统手工业的生存”、“家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可将活动的成果通过论文、板报、图片、演讲等形式展示交流,教师应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学会领悟和了解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学会自主学习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