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办法把打酱油的游客留下来
2011-12-29刘芳
旅游世界 2011年5期
高铁提速中国。
铁道部为未来的高速铁路线路规划了“四纵四横”的远景规划图。打开中国地图进行搜索,高铁已遍布北京、天津、上海、湖北、湖南、广东等多个省市。穿越城市的高速列车,带来的不仅仅是时速的改变,还给沿线城市带来巨大变化。
旅游业首先沸腾。相继开通的高铁线路,给沿线城市的旅游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旅游同城”已经成为现实,游客的出行半径随着车速的加快迅速向外围扩展。黄金旅游圈比比皆是:你可以早上在广州早市喝早茶,中午在武汉大学赏樱花,晚上在北京后海泡吧。前提是,你再也不用耗费一两个小时赶往机场,只用拎着行李悠闲地去火车站。
当火车会飞,旅游必须重新定位。让过客成为常客,让中转站成为目的地,高铁中转城市必须在变革中扮演好全新的角色。
当高铁来敲门,中转城市纷纷出招
作为连接珠三角与长沙和武汉为中心城市群的“纽带”,武广高铁成为高铁旅游先行者。
按照三小时旅游经济圈的说法,武广高铁沿线各城市都被囊入“圈”中,其中包括深圳、广州、佛山、清远、韶关、郴州、长沙、武汉等城市。其中,九省通衢的武汉首先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武广高铁开通后,武汉从传统的旅游过境地迅速转型成为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武汉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944万人次,其中1600多万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境外游客乘坐高铁来到武汉旅游观光。旅游客源市场迅速扩大,高铁乘客成为武汉旅游市场的主力军。
为此,武汉先后引进了极地海洋世界、东湖欢乐谷、武汉巴登城、世贸嘉年华主题公园等一批总投资近752亿元的旅游项目,填补了武汉在大型主题公园上的空白;武汉、长江三峡游,武汉、武当山深度游,武汉、钟祥休闲游,老人休闲游等针对高铁的旅游产品应运而生。
以“百年辛亥、精彩武汉”为主线,以樱花盛开为契机,武汉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武汉旅游护照”的概念,将武汉的精华景区和旅游要素进行串联,打造“樱花浪漫、爱在江城”的城市形象,吸引广大游客持“樱花护照”到武汉免费观赏樱花。
“高铁时代,武汉逐渐从过去的景点游走向了城市社区游,游客不仅仅集中在传统的旅游景点里。亮点的社会性资源转化成为新的旅游产品,武汉大学的赏樱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城市的休闲游产品在走向成熟。”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王德刚对记者说。
武广高铁开通207天后,武广高铁沿线城市与广州铁路公司签署了“旅游联盟”,武广高铁沿线旅游市场步入一体化发展格局。选择抱团出击的不仅仅是武广高铁沿线城市。面对京沪高铁即将开通的大好机遇,济南、青岛等与高铁相连的山东8市,共同成立“山东高铁旅游城市联盟”,力避山东成高铁“过境地”。
8个城市推出的高铁旅游产品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定位:济南主推泉水游以及游船环城旅游,如“红色记忆”、 “感恩父母”、“济南的冬天”等;青岛丰富的海水资源和海滨游览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潍坊主打“逍遥放飞游”以及“逍遥远古游”;济宁推出“圣地之旅一日游”、“修学之旅一日游”……
按照捆绑营销模式,山东高铁联盟将开展大规模的联合宣传促销,在京沪沿线打响“好客山东”游形象。针对旅游产品开发,山东已经明确提出“高铁自由行、好客山东行”的自由行产品和“周末到山东、周周大不同”的周末游产品,打造一批与高铁品质相得益彰的精品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
高铁游对城市的旅游承受力是巨大考验,“高铁餐”需要量身打造
高铁让城市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也带动了旅游业的“井喷”现象。
高铁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旅游市场,旅游呈现更加细分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乘坐高铁而来的大多是中高端游客,他们对住宿、餐饮、娱乐、综合服务设施等要求较高,如果服务质量得不到提升,还将影响潜在高铁游客的出游热情。
作为高铁旅游最先受惠的城市,武汉在高铁旅游时代来临之时,多少显得有些措手不及。机遇当前,转型之际,吃住难,导游少,交通堵,高铁带来的旅游格局的改变自然让矛盾集中暴露。
短暂的不适之后,武汉积极应对,从各个方面入手,对旅游产品组合、基础接待设施建设等作出全新布局。成立旅游调度中心,定点旅游餐饮企业,整合住宿资源,培训导游,一段时间的调整期后,武汉的高铁旅游逐渐走入正轨。
日前,武汉旅游“十二五”规划出炉,提出将围绕高铁时代,做足吃、住、行、游、购、娱,打造4大旅游产业园区,力争新增2家5A级景区,10家五星级酒店,2个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市内形成水陆、公交旅游专线网,出台国民休闲计划。
高铁旅游对城市的旅游承受力是巨大考验。对此,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王德刚认为:“从长远考虑,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需要较大幅度的提升;短期来看,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以高铁沿线的某个城市作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服务圈。目的地扩大之后,通过有效组织,可以把周边城市的各种资源整合为一体。”
面临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沿线的山东城市已提前做好了一系列准备功课。推进高铁与城市交通的“零换乘”,实现高铁与公交、客运、出租车、轻轨的站内衔接;针对目前自助游散客已占游客总量的80%以上的现状,年内基本建成信息化程度较高,咨询、预定、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
主动加强与高铁沿线、跨线城市的对接,开展区域旅游联合,开通旅游直通车都成为山东高铁旅游城市联盟下一步的规划。山东将加快推进旅行社向高铁站点聚集,支持重点旅行社在高铁站点设立经营点,实现旅行社对高铁游客的一条龙服务。
高铁旅游的济南样本
2011年,济南旅游将进入“高铁时代”。长期以来,济南被业内称为旅游中转站。很多游客只在济南匆匆呆上很短的时间,就奔赴周边的城市。京沪高铁开通后,济南到北京1.5小时,到上海2.5小时,更加短时的交通成本大大拉近了济南与两大城市的空间距离。这为济南打造“快旅慢游”式深度体验游产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京沪高铁开通后,济南市的主要客源将来自京津和长三角地区,针对不同地域的游客喜好打造相应的旅游产品成为当务之急。“京津地区游客对休闲、美食及红色旅游产品具有一定偏好,而南京、上海两地的游客对自然、休闲、养生及度假类的产品更感兴趣,偏好体验型、参与型和互动型的旅游活动,且以家庭出游居多。例如,北京的游客对老舍很熟悉,可以针对北京市场推出‘跟着老舍读泉城’活动;南方游客比较喜欢茶,我们可以设计‘茶游泉城’线路,举办‘百泉斗百茶’等活动。”济南市旅游局局长王铁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如何让游客留下来而不仅仅是过路?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王德刚认为:“在济南已有的观光游产品基础上,可以着力打造一些休闲游产品,两者做到有机结合。游客抵达城市后,也可以实行徒步行的慢游。从传统的景区游走向社区游,游客能够在城市均态分布。”休闲游不拘泥于传统的景区,这让游客在城市的滞留时间变长,带有短期度假色彩,自然而然成为驻留式旅游。
大量游客的涌入对济南的旅游接待能力是巨大的考验。“从长远考虑,需要规划建设高标准的星级酒店。作为‘应急’的权益之计,可借助星级饭店新标准实施,把适合游客的连锁经济型饭店纳入星级饭店队伍。针对高铁可能带来的‘家庭游’游客的增加,可以引导星级饭店适当增加与之相匹配的度假型三人房和酒店式公寓。”济南市旅游局局长王铁志表示。
为满足配套交通,济南将建设综合客运枢纽、综合公交枢纽、出租车通道及专用停车场,这些配套交通距离主站房的步行路程基本都控制在10分钟之内,能够较好地实现“零换乘”。面对导游缺口的难题,济南将充分挖掘地接导游潜力。专职导游员、兼职导游员、潜在导游员都将成为接待高铁游客的生力军。
“聘请社会专业性导游是补充导游力量不足的一种方式。学校老师、研究生、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可以是社会专业性导游。这不仅能弥补导游数量上的不足,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加专业化解说,这在国外是很常见的。”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王德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