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铁拉近城市距离

2011-12-29安东

旅游世界 2011年5期


  中国人仅用四五年时间,就实现了由世界高速铁路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与航空相比,高铁由于乘坐更便利、发车密度更高,而将人们传统概念中的城市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大大拉近。
  
  和谐号,动车组,大提速,城际铁路,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时速300、350、380公里……一个个高铁时代特有的新词组,记录着中国铁路步步灿烂辉煌的里程碑。这也是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口口相传、网络频频发送、媒体连篇累牍,出现频率最高的新词汇。
  似乎恍然如梦,又像不经意间,中国铁路就已经超越曾号称世界高铁鼻祖的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步跨进世界领先的高铁时代。
  而随着高铁的一步步普及,我们看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这一出行方式给旅游业带来的变革。我们正在进入的,是一个以波音飞机的时速贴地飞行的同时,慢慢倘徉于城市山水间的旅游新体验。
  
  “比风还快”的速度
  
   1927年,严老有让贩驴的老崔往口外捎了一个口信。口外离山西严家村两千多里。口外本来指内蒙,但在1927年的山西,却指河北张家口。晚上,严老有的老伴在麻油灯下计算到口外的路程,突然就一声惊呼:“两千多里,一天走七十,得一个多月!”
  这是刘震云的小说《手机》里的一段描写,故事的结局是,阴差阳错,这个口信由贩驴的老崔委托给开戏班子的老胡,又由开戏班子的老胡转托给起鸡眼的小罗,足足辗转了两年多,才送到。本来是喊孩子年底回来结婚的,结果等孩子回来,未婚妻早变成别人的媳妇,连娃都生了。
   这个悲剧产生的缘由,其一在于通讯不便,其二在于交通不便,如果放到高铁时代,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列车,不到三个小时就能把严老有送到儿子面前。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笑话,说三个老外一边喝酒一边吹牛,都说自己国家的火车跑得快。美国人说:我们国家的火车最快,开起来后,路两旁的电线杆看上去就像篱笆一样。法国人说:我们国家的火车才叫快,开起来后要赶紧向铁轨上泼水,否则铁轨就会融化。英国人站了起来:那算什么,有一次我在国内旅行,老婆送我上车,我从车里探出头去吻站在月台上的老婆,这时火车开动了,我却吻到了60英里外的一位老农妇!
  当时听起来是笑话,可放到高铁时代,这简直就是再熨帖不过的宣传语。如果哪位有心的广告人将英国人的故事改编成一段几十秒的广告片,定会是一个绝佳的创意。
  中国的高铁不但火车速度快,连发展速度都如同飞一般。
   1978年10月26日,邓小平出访日本,坐在从东京开往京都的“光号”新干线列车上。日方陪同人员中江问邓小平,“现在时速是240公里,您感觉如何?”邓小平听后微微一笑,“新干线比风还快,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蓝图,中国高铁就此起步。
  当时,国际上能被称为“高铁大国”的,只有法国、日本和德国。当中国的铁路人跑到日本,说我们也要造自己的高铁时,日本川崎重工一位总裁不无耐心地劝告,“不要操之过急,先用8年时间掌握时速200公里的技术,再用8年时间掌握时速350公里的技术。”
  没想到仅仅用了4年时间,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高铁就开通运营了,而沪杭高铁在试车时,更跑出了416.6公里的世界运营最高速,中国人仅用四五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40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由世界高速铁路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这真的就像邓小平说的那样,“比风还快”。
  
  高铁时代的“快”与“慢”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里谈到了“现代性之病”,认为21世纪最大的病症就是速度,速度非但使我们失去生活的乐趣,更会使我们健忘。每个人都在追求效率,所以速度愈来愈快,而且也会更健忘,昨日之我是何许人明日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于是,1986年的罗马,慢生活的倡导者们建立了自己的协会,他们的口号是:“为每个人创造时间,每个人都有时间。”提倡放慢生活的节奏,体会生活的快乐。
  但是“快”与“慢”的概念又不是绝对的,需要辩证地来看。可以拿旅游或者生活中任意一件事情来讲:总时间是一定的,你在路途上花费的时间愈多,做其它事情时可供你支配的时间就愈少。只有交通的速度“快”上去,你别的生活才有可能“慢”起来。
  中国人的高铁生活,真正开始于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的开通。那一年,尽管无数媒体都描绘了高铁将对京津两地人带来的生活变化,但实际上,当时的描述依然没有完全反映出高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全面改变。
  在铁道部的蓝图中,到2012年,我国高速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的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
  与航空相比,高铁由于乘坐更便利、发车密度更高,而将人们传统概念中的城市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大大拉近。
  上世纪90年代,北京有一阵儿特别流行开车到天津请客吃饭办婚宴,但由于路上花费时间较多很快就被人们舍弃。自京津城际高铁开通之后,这股风近两年又在北京盛行了起来。
  随着各条高铁的相继开通,沿线各城市说得最多的就是“同城效应”:“早餐热干面,午餐白切鸡”,“才饮‘珠江水’,又食武昌鱼”,这是媒体对武广高铁的评价;“南京人下班后去上海听一场音乐会,无锡人到南京秦淮河赏夜景……”这是长三角地区人们生活真真切切的变化。
  
  高铁与旅游的崭新互动
  
  高铁在中国是新生事物,铁路也一直仅仅被当做交通工具,而在国外,火车旅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世界旅游的起源以英国人托马斯· 库克为标志,1840年他以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540人从莱斯特到洛勃罗赫参加禁酒大会,火车旅行成为世界旅游的开端,后来,随着汽车广泛进入家庭,自驾游成为了欧美人的普遍选择,但是,随着旅游方式的多元化以及铁路技术和服务的提升,火车旅游在美国又有兴起之势,美国国家公园约400个景点中近3/4位于铁路周边,从2000年起,国家公园与美国铁路客运公司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从铁路起点开始到旅游目的地的全程服务体系。这里以在大峡谷的旅程为例,通过描述,你就可以亲身感受到铁路与旅游的互动,实在让人受益匪浅。
  从洛杉矶火车站上车后,服务员验票后便把你的目的地标签贴在座位上方,以便换班后的服务员也知道你到达的旅游点。火车在一个叫威廉姆斯的小镇换乘去大峡谷,所有旅游者在镇上都可以享受免费的咖啡和行李搬运,当你候车时,旁边的广场轮番演出西部的情景剧供你消磨时光,登上去大峡谷的小火车后,车上的每一个服务员都是对景点十分熟悉的讲解员,并在服务过程中与游客互动,当火车行进到一处荒凉路段,忽闻窗外枪声大作,蒙面的西部牛仔急速追赶火车,列车被迫停下,牛仔们开始强行攀车“抢劫”,游客在意想不到的刺激中,体验了美国西部的生动传奇,最后进入大峡谷游览。其实,大峡谷观光除了壮观还是壮观,但是,从洛杉矶出发到目的地的过程,精彩难忘!
  美国的经验启示我们,铁路有了旅游联合后,会使服务质量上升到很高的水平,同时,这种互动使传统的枯燥旅途变成“全程快乐”的全新理念。大峡谷的经验不一定在每个景区实用,但是,这种理念十分值得借鉴。希望进入高铁时代的中国旅游,也会给游客带来惊喜,不是传统意义的从点到点,而是旅游结束时,和美国大峡谷提倡的宗旨一样,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It’s not the destination. It’s the journey.(这句话拿一句广告语翻译极为贴切: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和一起看风景的人)。
   编辑 朱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