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叫
2011-12-29邱李伟
旅游世界 2011年10期
在那繁华如锦的都市深处,抚摸历史留在她面庞上的纹络,聆听那些厚重的古老的声音。一声“糖葫芦——冰塔儿……”,叫醒了耳朵,也叫醒了童年。那么干净,那么灿烂,转身,一抹俏皮的、黑白的画面擦过。
读一个城市,不仅要观其色,品其味,更要闻其声。
在北京,你或许在天安门前驻足注视过那一抹红色的飞舞,在故宫思索过那些曾经的痕迹,也或许在王府井挑战了各种美食的诱惑……可是,你是否在那些或安静,或古朴的胡同里徜徉过。那样的侧首回眸,就只为那一声声的吆喝。
浓浓的京味儿,化不开的恋旧情结,只消一句,你就会难忘,“我的西瓜赛砂糖嘞!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要不信请尝尝!(白)你们吃啊!”那声音不肖修饰,热情而饱满,似乎叫醒了胡同里的安详一切,紧接着便是一阵热闹,把人们吸引来的不单单是西瓜,更是那份绵长的叫卖声中满满的期盼和热情,仿佛诉说着那种岁月带不走的生活态度和情愫。
塞满胡同的大小吆喝
这叫卖,也叫“市声”,俗称吆喝,虽说儿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听到过那些悦耳的叫卖声,但是,京味儿叫卖因与老北京文化的互动而具有独特的魅力。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胡同里的老北京来说,塞满胡同的大小吆喝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谁打听,他们都会津津乐道地给你讲一段。
吆喝图的就是招揽生意,随着人们对生活追求的多元化而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性,不仅声音有着节奏和音调,时而婉转悠扬,时而甜亮干脆,韵味十足,比较讲究,而且不同的行当搭着相配的乐器。
串街的剃头的,手里用的是钳形铁铉,还有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珠宝玉石收购商的小鼓,特别是磨剪子磨刀的长号,通常是乐器一响,街坊们就知道是什么商贩来了。虽说不管寒来暑往、刮风下雨,胡同里都充溢着吆喝声,但却有着季节的差别。
春天的“烫面饺”,小贩们推着车或者挑着担子,现卖现做;夏天的凉粉儿、扒糕、江米藕、“雪花落”(刨冰),最受欢迎也最降暑的就是“雪花落”,一般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边打着铜碗,一边吆喝着“雪花落,又凉又甜,不好喝不要钱哎……”。
秋天一到,菱角、鸡头米、莲蓬、荸荠等就开始在胡同露脸了,小贩们通常是挑着两个荆条筐,边走边吆喝,这些小吃,吃惯了同一个人的,听着声音就会奔出来,看他们仔细的剪菱角鸡头米,急切地嚷嚷着,等着;“烫手热嘞哎……芸豆饼喽!”老远的声音伴着香甜可口的芸豆饼穿过胡同,透过窗上的冰花送到那些个馋猫的耳朵里,买上些在被窝里吃,想着那热气腾腾的劲儿,竟忘了北京大冬天的寒冷。
温暖的老北京立体符号
在孩子们眼里,那些遍布胡同头、胡同尾的吆喝就是老北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挥之不去的部分,那个纯纯的年代里,蘸满了糖红红的冰糖葫芦、荷叶包好的菱角、搁在蓝边白碗里的五香蚕豆……都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留有最牢固的位置。
就像冰心在谈到萧乾的《吆喝》(选自《北京城杂记》)时说的那样“至今使我动心的,是北京的市声,他(萧乾)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70年前的北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想来这正是老北京们对市声的那种温暖而感动的情怀。
吆喝,是老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声音符号,是那里的文化,是诉说时代发展的立体记载,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臧鸿、张振元等一批优秀的民间叫卖艺人,在叫卖中加入了多元的艺术元素和时代的生活意蕴,从而促使老北京叫卖衍生出了不同的生命轨迹。
2005年“老北京叫卖艺术团”成立,将打磨后的京味儿叫卖以更加精致的形式展示出来。而被称为“叫卖大王”的藏鸿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他小时候学过70多种叫卖声,卖过报纸、臭豆腐,当过架子王,因出色的叫卖技艺而被选进文工团,贡献了不少小品、相声作品,并在130多部电影、电视剧中为叫卖配音,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将京味儿叫卖送进了大江南北和角角落落。
对于吆喝,藏鸿有着他独特的体会,“吆喝,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不能瞎喊”,大宅门前得优雅,闹市上要音短、甜亮、干脆利索,不能招人烦,简短的几句话虽然朴素,却透露着这位叫卖大王对吆喝的深深热爱以及对生活的不尽思考,他尽心吆喝,给人们带来欢乐,那就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