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婺源四

2011-12-29龙莉

旅游世界 2011年10期


  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婺源是气象学那些枯燥数字最无可奈何的地方。婺源的四季皆美,就像被打翻的颜料桶,风情各有不同。
  《婺源县志》里有一首有关“婺源物候”的歌谣:“立春,杨柳萌芽;惊蛰,桃李现蕾;春分,茶叶麟片张开,桃花红、李花开;清明,杜鹃花红,春笋出土;小满,枣花旺、苦菜秀,石榴花开;小暑,荷花开放;白露,桂花香;霜降,菊花黄;立冬,柳叶变黄。”
  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婺源是气象学那些枯燥数字最无可奈何的地方,四季皆美,且风情不同。
  
  春之黄,不再平面化的梦幻
  婺源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是它不变的景象。
  在水墨丹青里点缀一点灿烂的色彩如何?或干脆泼上一罐耀眼的黄色颜料?如果真有这样一幅画,那画家本人很可能感受过春天的婺源八万亩油菜花绽放芳华的刹那。
  当长江以北尚未完全摆脱严冬的桎梏,婺源已经是绿茵蒙蒙的天地了。绿绿的山,绿绿的水,绿绿的茶园、绿绿的田野、绿绿的油菜,连片的绿,将人们裹挟在翠色的世界里。碧绿的水面漂浮着杜鹃花叶,打着旋儿传递出春的信息。春花从山脚下开起,沿着山谷一直攀上山顶。
  而点缀在绿色之间,幢幢斑驳不一的老屋,密密地依水而立,青石板的曲径,沿着溪、沿着街巷铺陈开去。河溪曲折蜿蜒,河边便是块块洗衣的青石板。
  但大多数人听闻婺源时,头脑里会出现还是那幅金黄的画面。对中国许多地方来说,油菜花也许没什么特别,但于婺源,它如奔腾海洋般开得漫山遍野,整个都是花的海洋,令人惊叹。
  “莺飞草长三月天,油菜花开满山间”,当春的细雨润湿了婺源的山峦,油菜花也渐次绽放姣好的容颜。倘伫立岭上远眺,那满心满眼的油菜花,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像一张天际无边延伸的鹅黄地毯。山水间弥漫着一层淡淡的薄雾,依稀可辨的远山勾勒着朦胧的轮廓,其间渐次渐远柔和的明黄色阡陌曲弯,如画笔随意泼抹在画布上的痕迹。
  看油菜花,首推江岭,梯田重重叠叠,直抵云间。梦幻的颜色不再平面化,而是随着山势,延伸至半空,将这一方天地变成金黄的世界。
  
  夏之绿,并作南来一味凉
  婺源夏之美,美在晨雾、山雨、清风、绿天。它让你想起黄庭坚的诗句“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夏日的风是婺源旅游的一大享受。炎炎夏日,当你行走在山间小路上,浑身燥热、大汗淋漓之时,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迎面清风徐来,一阵清凉的山风抵得上十打冰激凌。婺源的山里人是会唤风的,当他们劳累了的时候,村民从头就会扇动身上沾满汗水的衣襟,“哦——荷荷荷——”地唤上几声,于是,树叶飒飒作响,凉风应声而至,暑气即刻消散。那种滋味,绝非空调可比。所以,在这里你是可以“要风得风”的……
  但最醉人的,还是那漫山遍野的绿。你尽可以随意钻进一片竹林,体会一下古人的“竹林风雅”。
  婺源的竹类资源非常丰富,品种就有毛竹、紫竹、苦竹、方竹、斑竹、淡竹、金竹、观音竹、凤尾竹等二十多种,栽有竹类过百万株,平均一算每个婺源人都享有三棵竹子。跌入竹海深处,你会想到郑板桥,想到“竹林七贤”,想到李商隐对春笋“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的惊诧,想到“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些诗句。你会顿时脱俗,感觉人生是如此潇洒。
  
  秋之红,黛瓦白墙寻人家
  婺源的秋天,山间古村中枫林成片、枫红成林。这里的枫红绝不像北京香山红叶那般浩荡、激昂和凌峰挺拔,山下山上那样的泾渭分明。它显得有些腼腆,是那种小家碧玉型的或者是大山里没见过世面的山姑娘那样纯美、羞涩。直至秋意渐浓,婺源的颜色越来越红,简直是枫红的海洋、秋天童话的世界。
  当你到了婺源古坦乡石城村 、长溪村这些枫红黛瓦白墙的世界,你才真真切切感受大自然把美的极致慷慨的奉献给你,感悟美的同时去品尝生活的价值。
  石城村在婺源县西北的古坦乡境内,村头有石壁,岩如古城,危耸的城“墙”内外有许多古树名木,其中最让人惊叹的就是这里的百来棵枫树,一百多棵高大的红枫耸立在白墙黛瓦间,每棵树高都在35米以上,远远超过村里的高矮屋顶,和巨大而且笔直向上的树冠相比,黑瓦白墙简直就是玩具屋子。
  此时你会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杜牧那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内涵?到了每年11月下旬的深秋,这里的一树一树的枫叶就会变得像火一样红,把黑瓦白墙的徽州古村照得更清晰了。
  灿烂的红使婺源变得异常生动,远处的山峰层林叠嶂,高低错落,绿色的背景上点叠着红色的枫叶、金黄色的收获,与黑白色古民居早已相映成趣,仿佛走进了七彩的染坊,掉进了颜料桶里。无怪乎古人感慨不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之白,留下身后的美好
  冬游婺源,则可前往位于县境西北40公里的赋春镇的鸳鸯湖。这里四周的小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生态资源保护得十分完好,给来此越冬的候鸟提供了一处良好的越冬栖息环境。每年汇聚于此越冬的鸳鸯已达2000多对,据说是亚洲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它们一般第一年的10月来到婺源,一直待到来年的四月左右才会离开。
  鸳鸯喜静,要看鸳鸯,得坐船到鸳鸯湖的纵深处,但千万不能有响动。你可以租只小船,由舵手轻轻摇橹,向湖心悄然而进。这时,你会看到,在岸边那密密的树荫底下,有数不清的鸳鸯。红红绿绿的一大片,卿卿我我地挨着,梳理着羽毛,打着盹,不时有在湖中玩累了的爬上岸来,抖落身上的水珠,悠然自乐,用桔红色的嘴精心地梳理着华丽的羽毛。
  在湖心小岛上有一座依山而建的月老祠,祠前面的空地上有一把全紫铜铸成的长3.3米,高2.5米,重1.25吨的巨型同心锁,锁中心雕着一对鸳鸯和“喜结良缘,永结同心”字样,左右两边雕有龙凤,寓意龙凤吉祥,边上平行地架着两条锁链,锁链上锁着无数个锁,这就是传说中的同心锁了。
  年轻的情侣来到鸳鸯湖,大多会到这座月老祠来拜一拜,许下生死相随的挚愿,更多的会在这里锁上一把锁,和自己心爱的人刻上心语心愿,锁在这把大锁的周围。锁上锁后,将钥匙投入到用花岗岩砌成的鸳鸯池中,把身后的美好留在婺源。
  编辑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