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故事源头
2011-12-29朱灿
环球人文地理 2011年6期
公元1873年,秋天,在泸州城外一望无际的江面上,一条龙旗飘扬的大船毫无征兆地驶入了人们的视线。同往常一样,这一次,也是坐在岸边休息的纤夫最先发现了那条船只。根据多年的经验,纤夫们断定:这条迤逦而来的大船来头一定不小,龙旗飘扬之下,有可能在船上坐着的是某位皇亲国戚。
实际上,纤夫们的猜测只正确了一半,船上坐着的人虽然不是什么皇亲国戚,但也的确算得上是位名震一时的大人物——那就是清代洋务运动的重要巨头之一:张之洞。
此时,龙旗飘扬的大船里,张之洞神情肃穆地坐在一把老式的雕花木椅上。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的风云人物,现在似乎正陷在某种巨大的担忧里。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他一直默默地望着滔滔不绝的江水,自始至终一言不发……实际上,张之洞此行并不是像岸边的纤夫们所猜测的那样是来游山玩水的。正好相反,在张之洞36岁的这一年秋天,他之所以来到四川,完全是为了天下大业。
就在不久前,皇帝的诏书将张之洞在瞬间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诏书任命: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主要工作是振兴地方教育。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当时的天府之国四川,不仅学风极差,科场考试作弊太多,甚至还有许多老师也加入到了混水摸鱼的队伍中……在张之洞赴任之前,历届赴任官员几乎全都是雄心勃勃而至,然后郁郁寡欢而归。最终,清政府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到了张之洞手里。
江水平静地流淌着,船上的张之洞陷入了思维的困境——自己到任后,如果无所作为随波逐流,不仅愧对朝廷的期望,也有辱自己平生追求的志向;但是,如果发动大规模改革,所遇的阻力一定不小,说不定还会在官场上节外生枝,引起什么大的风波……
“究竟该怎么办才好呢?”张之洞不经意地摇了摇头,轻轻地叹了口气。
正在这时候,突然听到船工激动地大喊了一声:“泸州到了——”。随着这声喊叫,船上的人们都骚动起来,纷纷跑到甲板上去观望。这其中,只有一个头发有些花白的老者不为所动,而是离开人群,轻轻走到了张之洞身边。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跟随张之洞多年并且深得张之洞信任的老仆人。
“大人,江上风凉,该吩咐厨房伺候您用膳了?”看到张之洞心事重重的样子,老仆人不无心疼地提醒说。
“嗯。”张之洞随意地答应着,从椅子里稍微侧了侧身,但丝毫没有要用膳的兴致。
“听说,泸州美酒甲天下,既然途经此处,大人要不要去找些来品尝品尝?”仆人又走近一步,低声向张之洞建议。
侍从多年,这位老仆人早已了解张之洞的习气。主人素来克己自治,十分理性,即使喝酒也只是小酌怡情,狂饮烂醉的局面几乎从来就没有过。但是现在,听到“泸州美酒”4个字,张之洞不由得有些心动,自从他接到朝廷委任状之后,已经忧心忡忡了大半个月,此时,他的理智确实也需要用一壶酒来打开一个突破口。
“恩,去吧,泸州美酒天下闻名,是应该尝尝。”张之洞看了看仆人,为他的体贴和忠诚报以感激的一笑。当仆人下船走后,张之洞才从老式的雕花木椅里站起身来,他望了望浩浩汤汤的长江,隐隐感觉到:关于这次赴任,自己也许是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当这个时机来临之后,一切应该就会豁然开朗……
因为害怕别的人办事不利落,耽误了主人用膳,于是,那个最体贴的老仆决定亲自下船去为张之洞沽酒。上岸之后,仆人赶紧向纤夫们打听:在泸州城里,哪里才能够买到最好最香醇的美酒。巧合的是,这群纤夫里有个出了名的酒鬼,此人嗜酒如命,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想方设法遍寻人间好酒。
酒鬼告诉仆人,泸州城内的酒坊像繁星一样密布,但是,如果是要寻找到最好的酒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要去泸州南城营沟头的温永盛酒坊,才能沽回真正的泸州美酒。但是,这温永盛酒坊不仅道路遥远,还尽是曲折的蜿蜒小路。当你最终找到了温永盛酒坊所在的那条小巷,也还不能心急,因为在那条幽暗而酒香飞扬的小巷里,总共有8家酒坊,最好的那家泸州酒,就深深地藏在小巷的最里头。
老仆人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他一刻也没有怠慢,赶紧向着人们所指的方向,一路小跑而去……
老仆人这一去就是数个时辰,中午的阳光都快转化为傍晚的夕阳了,他仍然踪影全无。就在张之洞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就快要发火的时候,他远远地看到仆人抱着一小坛酒慌慌张张地从岸边向船头跑来。
刚刚上船,激动的仆人已经将封坛的红绸轻轻揭开来,虽然还隔着很远的距离,但张之洞还是立刻闻到了一股前所未闻的奇香,那香气扑面而来,犹如春风滑过杨柳一样地滑过张之洞的全身,仿佛要滑走人间的忧愁,滑走张之洞的心事和他紧锁的眉头。
谁也没想到,当酒香弥漫开来的这一刻,张之洞的怒气和忧愁居然在一瞬间烟消云散,甚至清瘦的脸上还多出了几分欣喜。当他仰头喝下一杯泸州美酒之后,他甚至高兴得连连称道:“好酒!好酒!天下好酒在泸州,果然是名不虚传!”周围的人们突然发现,这时候的张之洞,与数日来那个阴郁的张之洞完全判若两人。
这时候,仆人才开始讲述自己在沽酒过程中的大费周折。当他说到:这酒其实是在巷子最里面那家酒坊找到的,张之洞忽然停下举在半空的酒杯。若有所思地说:“好,好,真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啊!”
然后,他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大笑着说:“好酒都不怕巷子深,我还怕什么呢?”
再后来,到达四川任上的张之洞真的放开了拳脚,开始大刀阔斧地展开了改革方案,不仅新创办了尊经书院;还亲自为书院制定了十八条章程,他甚至还捐出自己的薪俸,为书院购买了1000多卷书籍,倡导摒弃传统陈腐的八股时文,反对空疏繁琐的学风、文风,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提倡通经学古,从而成为中国第一批在办学方针上提出学习西方文化的人。
虽然没有人知道,1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因为一杯美酒,张之洞究竟获得了什么启示,但历史却真真切切地见证了:一杯泸州老窖,一条深巷,是怎样挽救了泱泱巴蜀之地上,世世代代子孙们的治学精神和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