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坂城和《达坂城的姑娘》
2011-12-29丁燕
环球人文地理 2011年7期
生于北京的音乐奇才王洛宾,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经过宁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最终来到新疆。在新疆,他学会了维吾尔语,还能用维吾尔语写信和唱歌——就这样,他将自己彻底变成了新疆人。而经由他创作、整理、改编的千首歌曲,也像长了翅膀,在世界各地广为传唱,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音乐传奇。
《达坂城的姑娘》是王洛宾改编的第一首民歌,也是他音乐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更是他实现个人艺术理想的第一步。这首民歌的改编成功,对他后来的音乐生涯影响很大。从此,他的心就在大西北扎下了根。
从白水镇到达坂城:
南北疆的分界线
那么,歌曲中的达坂城在现实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达坂城位于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之间,是从内地进入新疆的咽喉要道,也是南北疆的分界线。吐鲁番号称“火洲”,夏季极其炎热,而达坂城却格外凉爽。原来达坂城恰巧位于天山的坳口上,城区内风很大,就连它的名字也因风而得——“达坂”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风口”。当地民谣这样说:“达坂城,老风口,大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这里每年的大风日,平均有151天之多,最高风力达12级。当地人调侃说:“达坂城的大风一年只刮一次,从冬刮到春。”所以这一带生长的榆树都不高,树干均朝某个固定方向倾斜,形成了达坂城独特的“三怪”——“歪脖树”、“马刀树”、“风向树”。
达坂城古时称为“白水镇”,因为一条发源于天山南麓的溪流而得名。溪流清澈甘甜,在错杂的卵石上激起阵阵浪花,犹如白雪飞溅,加之两岸有陡峭的山崖,故称“白水涧”。古丝绸之路自东沿山涧西行,被称为“白水涧道”。现在,这条道是新疆驴友徒步的好去处。
据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块唐代碑石记载:公元640年前,唐王朝平定高昌,在此设置白水镇,并派兵驻守。在这个古镇成为军事要塞前,仅有少量的蒙古牧人游牧于此,建城之后,才逐渐有了农人及手工业者定居。随着白水镇军事要塞功能的丧失,农耕和工商业的达坂城便逐渐取而代之。
达坂城是一个通商驿站,交融着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各种手工艺工匠在此大显身手。这里的女人勤劳、聪慧、善良,纺织的丝绸色彩鲜艳,花样繁多;地毯风格独特,图案精美;这里的男人制作的乐器灵巧别致,悦耳动听;手制的皮具更是结实耐用、造型美观。
938年的兰州
“达坂城的姑娘”翩翩走来
如今的达坂城之所以扬名海内外,大多得益于王洛宾改编的维吾尔民歌《达坂城的姑娘》。1994年12月24日,就在王洛宾先生81岁生日前4天,达坂城镇授予王洛宾“荣誉镇长”的称号,并在小城立碑纪念。王洛宾很在意这个称号,笑称这是自己获得的“最高官衔”。
没有王洛宾,达坂城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出名。《达坂城的姑娘》广为流传,让这个小城充满了神秘感,吸引着世人。从没到过新疆的人,也知道有个达坂城;而人们到了新疆,则会心怀好奇地到达坂城去看一看,那里有尊白马拉着木轮车的雕像,车上的男子正在弹琴唱歌,似乎唱的就是:“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
那么,王洛宾最初是怎样接触到维吾尔族民歌的呢?这要从抗战初期的1938年说起。当时苏联有一批援华物资由汽车队从新疆穿过河西走廊运往内地,车队到达兰州后进行休整。王洛宾所在的“西北抗战剧团”举办了慰劳车队工友的联欢会。联欢会上,一位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司机边歌边舞,即兴用维吾尔语演唱了一首简短的新疆民歌。尽管大家都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有心的王洛宾却被这首歌曲打动了,他迅速记下了这首歌的大致旋律,晚会结束后,他专门请教这位司机,反复唱,反复记,一首歌竟写了十几页乐谱。之后,王洛宾匆匆找到在兰州卖葡萄干的维吾尔族朋友卡德尔。卡德尔根据维吾尔司机的演唱,将歌词翻译成这样一段文字:“有个地方叫达坂城,小伙子帅得很,有个丫头很漂亮,他想娶她做老婆……”但这些词语很不连贯,唱起来有些拗口,如何将翻译过来的词直接填入维吾尔民间曲调中,使其通畅呢?这令王洛宾颇感棘手。
当天夜里,王洛宾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马车夫,对歌词进行了大胆改编。他按照汉文化的审美习惯,将“丫头”改为“姑娘”,并模拟马车夫的内心活动,以第一人称说出“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这样火辣辣的语言不失调皮和风范。王洛宾最初将这首歌定名为《马车夫之恋》,后来更名为《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大又甜。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
在第二天的欢送会上,王洛宾亲自登台演唱了这首用汉语改编创作的歌,同时,配以刚刚学会的维吾尔舞蹈,在场的观众被这清新、悦耳的曲调和生动幽默的歌词深深打动了,顿时掌声雷动!一时间,《达坂城的姑娘》风靡了兰州的大街小巷,很快就传唱开来。
《达坂城的姑娘》引导王洛宾深入大西北
1938年对王洛宾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他转变了音乐观念,立下了在民歌中寻找最美的音符之宏愿,并因《达坂城的姑娘》的改编创作实践获得成功,而激发了他对西北民歌的探索和研究的热情,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接着,他又改编了《半个月亮爬上来》、《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等歌曲,并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峰期。这些精彩绝伦的西北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气质:热情、奔放、粗犷、坦率,和中原汉文化迥然不同,但被王洛宾梳理得很符合汉文化的审美习惯,颇受世人的追捧。
王洛宾填词,并非单靠灵感,更靠细腻——他常常为一个字或一个词而捉摸许久。他改编的一些歌曲拥有不同版本,因为他会常常揣摩,然后进行修改。王洛宾的文字功底很好,他自幼谙熟唐诗宋词,又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崇拜者,曾为《云游》谱曲。因此,每当他搜集到民歌曲调后,便大胆动用自己的智慧,按照大众审美趋向进行删减、改编、创作出一首首带有浓郁的“王洛宾风格”的歌曲。
其实,王洛宾在改编《达坂城的姑娘》时,还没有到过达坂城,也没有见过达坂城的姑娘,他只是凭借自己的艺术想象,塑造出一个迷人的艺术形象。如今,达坂城的姑娘已很少留长辨子,也并非如歌中描述的那么漂亮。倒是达坂城的大豆很出名,凡路过的人都会买上几袋,这种特产散发出浓浓的乡土味:酥、香、脆。而那些伫立在国道边的风力发电站,也让达坂城出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它们看上去别有风味,很多乌鲁木齐的青年人,都选在此地拍摄婚纱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