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弘 我想演接地气的作品
2011-12-29马李灵珊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34期
大多数稍有姿色的明星都喜欢强调,“我不是偶像派,我是实力派。”
袁弘却会眼睛一睁、嘴角一抿,“给我下定义,用帅哥比演员更好。毕竟大家对帅哥认知太少了,也太狭隘了。”
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自认长得不赖。他起初挺在意自己的形象,看其他明星都随身带着镜子,他也让助理准备了一块,结果发现从来没用过。
在微博上,他感叹某杂志采访郭美美的报道不当,对“7•23”动车事故义愤填膺,直言“是不是能先把别让一个人随便就消失这点小事解决了?”;他看王小波、略萨和奥威尔,偶尔还自己写点诗;兴致来了,就找几个朋友开车去海边,兜里只揣200块钱,或者去工体边上蹲等Bob Dylan演唱会的黄牛票。
老东家唐人电影的宣传文凤提起他,说,“袁弘,就是个愤青。”
这得益于清醒的自我认识和天生对虚伪的敏感,“愤青”袁弘,愤怒的多半是自我粉饰和洗脑政策。“娱乐圈就是个秀场,要秀给别人看,有些话就是为了让大家面子上好看点,就好像过年时你明知道这个人明年发不了财,也得说恭喜发财。你可以装,也可以有人喜欢你装,但没必要身边人都还替你嚷嚷着‘他一点不装,他特别纯天然,他就是这么好’,这就过了”。
袁弘感叹,小时候妈妈订的杂志——《巨人》、《少年文艺》、《童话大lcrboaQ4bw5rDaMdYZPhW8KUXpi/mrKqRj/lLDaJBRw=王》影响了他的价值观,那是80年代优秀少年读物。他始终有一颗赤诚的文艺男青年的心。袁妈则是在自己儿子考上上戏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高中时儿子买的那些听都没听过的外国电影,是为了做演员储备的。
考上上戏是个意外。最初只是被同学拉去陪练,朗诵环节他用带有浓重武汉口音的方言背诵屈原的《涉江》;唱歌环节,一曲跑调的《忘情水》让老师直皱眉;到了形体展示,从没准备过的袁弘练了套散打,老师说,“你还是做套广播体操吧。”
就这样还被选中了。起初他挺自卑,大多数同学都有过表演经验,或是从小接受训练,极少有人像他一样,纯粹是来“打酱油”的。“那会儿专业课我真是什么都不行,同学都拿我寻开心。”武汉人口音重,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袁弘嘴皮子不利索,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取笑,同学封他“台词王子”。后来,他每天一大早就爬起来练,练形体、压腿、台词。一直到大二,老师才敢告诉他,“我们招的时候就是觉得你形象还行,其他毫无可取之处,想赌一下才招你进来的。”他挺得意,时时得瑟一下,“这说明他们赌对了。”
在那些不曾嘲笑他的同学里,有跟他一间宿舍的,叫胡歌,他们成了挚友。后来,他们又进了同一家公司——唐人电影。
和袁弘不同,胡歌几乎一出道就风华正茂。他第一次演男一号,是《仙剑奇侠传》的李逍遥,以知名游戏为基础,瞬间红遍大江南北。同一时间,袁弘还只能演杨家将中的耶律斜,“我和老胡站在那儿,你不觉得他就是像李逍遥吗?我一点都不像。这样的角色不适合我。22、23岁的时候就不适合我,现在更不适合。”
公司擅拍古装偶像剧集,在唐人的7年,袁弘演得最多的角色,是公子哥儿。2007年,唐人拍摄《射雕英雄传》,胡歌演郭靖,他演杨康,这是个吃重的角儿。没想到,胡歌出了车祸,停拍整整一年。而袁弘的黄金25岁,也整整休息了一年。
说不着急不介意,都是假的。他想接别的戏,但胡歌的伤势反反复复,时间档期怎么也配合不上。“我们像家一样,我没钱了可以问公司要,打多少钱到我账上,回头从片酬里扣掉就行了,也没利息。”放弃杨康这个角色,他不舍得,也不能抛下患难与共的公司。“说难听点,用利益和价值去衡量,我接了别的戏,出来后会有杨康的效果吗?”这一年,他只能打篮球消遣,生活过得非常闲散。
一年后,射雕复拍,上映。袁弘也开始在大街上被人认出来。
那年最大的收获是,他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定位。网上有人评价他,“快三十了还在偶像剧里演各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角色”。他自己没有意识到吗?“开始我会回避,身边朋友和我聊这些,我会说,不要聊这个。那年我想了整整一年,我希望有所改变。”
“我想演接地气的作品,真实的,能立得住的。我有这种自信,国内我这个年纪的演员我都见过,他们能做到什么、我能做到什么都是清楚的。”
2010年初,唐人开始筹备《步步惊心》,指明让袁弘演戏中的四阿哥,一个注定会红的角色。他却选择在此时离开唐人,放弃主角,甘做配角十三阿哥。问及原因,他笑笑,“这样反而自由。”他也决定离开呆了10年的上海,北上京城,“我想演的那些角色、那些好本子,都在北京,而且北京妖魔鬼怪多啊,这才有意思。”
他想演好作品,却不看电视剧。“我家的电视机被我用来当显示屏打游戏,有线电视费好久没交了。国内收视群体的审美挺诡异,有时候你觉得挺恶心的东西,收视很好;你真心喜欢的,反响倒不佳。这和我们这个宣传教育体系一致,之前几十年的文化宣传都定型了。”
以前刚出社会时他老觉得个体之间的差异太大,现在想通了。“最开始总不理解,怎么会有人干这种事?甚至觉得人和人之间是两个物种。”他接受了这种不同,就像没几个明星会在微博上评点政治,但他会。他和一帮认同他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嬉闹,能不能大红,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这种不迎合、不讨好让更多人喜欢上了他。微博上,关注他的人许多是知名作家、公共知识分子,多半除了他之外,甚少关注其他明星。《步步惊心》热播后,他的微博粉丝几乎以每周10万的速度暴涨,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敢说敢写、幽默十足。
“你能保证自己不触碰到敏感点吗?”
“其实不能,因为我不知道点在哪儿。”袁弘一愣,随即来了句典型的袁氏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