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日子
2011-12-29秦旺陈震霖
南都周刊 2011年36期
2009年一部名为《夏日大作战》的科幻长片,虚拟了一个云生活的乌托邦世界,叫做OZ社交平台,全世界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OZ账号,人们在这个世界里不但可以购买到现实中所有商品,还可以在这里办理税收手续、为现实的自己申请贷款,从这里了解医院的医疗资源、收到现实道路的交通情况……总之,所有公共服务以及所有经济信息都在同一个平台上自由流通,在这里,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生活完全统一了。
影片中,OZ随便拿个智能手机,就能在这个虚拟世界闲逛。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越复杂的游戏,包含的数据容量就越大。2011年,IDC的数据显示,全球的数据产生量达到了1.8万亿GB。OZ先进到与现实接轨,每天产生数据并不会比现实世界低,难怪看过电影的人高呼,如此先进的技术,只能是云计算了。
个性化菜单
云计算早已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流行词,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对云计算的定义是:这是一种对IT资源的使用模式,是对共享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提供无所不在的、标准的、随需的网络访问。它的特点是,所有计算资源能集合成一体,从而具有庞大的计算能力。
根据这一条标准,不难发现,OZ正是不折不扣的云技术。在这部电影里,人们过着高科技生活,受到OZ无微不至的照顾,因为账户和现实中人的身份权利几乎相等。
实际上这样的生活在现实中已经部分实现,韩国首尔在2008年推出智慧城市规划,所有市民都能通过手机收到即时的交通信息,不仅有道路堵赛的提前通知,还可以推荐公交线路,连地铁到站时间、目地站的衣食住行资讯,也可以提供给民众。
今年3月,TED大会上,美国IT界人士凯文·斯拉文发表了演算法如何塑造世界的演讲,他的观点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演算法设计,并逐渐由演算法控制的世界。
他描绘的这个云时代里,你的所有生活,都能被“云”端服务器理解,比如你正在想或正要做的事,你的各种需求,都会及时地通过各类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机甚至是空调和热水器,来得到及时满足。
3G门户首席执行官邓裕强认为这个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他早就习惯了用在线文档修改和存储文件,通过在线地图查找咖啡馆。用一部手机就几乎完成所有工作任务。但他说这并不是云计算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全部便利。
“相反,云计算给个人用户带来更多的是个人化体验。”每天,他从家里出发到办公室,都会用手机浏览自家公司的新闻网站,与一般新闻网站不同,他看到内容同其他用户相比,并非完全一致。因为他以往的搜索内容、他的地域、性别以及手机型号等记录,都被3G门户的服务器存下来,他下次登录时,机器便会根据他的行为习惯,自动挑选出符合他个人特点的新闻与广告。
这样的服务实际上互联网早已有之,邓裕强每天收发邮件的Gmail邮箱上,看到的广告都是与他发送邮件主题息息相关,他浏览的Facebook主页,like过的网页,好友圈子,发过的帖子,已让他看到同别人不一样的广告。
他将此类服务称之为精确推送,这家主要业务为移动互联网的公司,未来准备开发的一些应用,也都围绕着“精准投放”而来,例如用户手机拍摄出照片或视频后,可以看到SNS好友拍摄的类似主题照片和视频,或者同一个地点的照片和视频。
优酷CTO姚健也认同精准推送的趋势,2006年他就加入成立不久的优酷网,最初这家视频公司,一直在技术上追求播放速度,所有视频在线观看,而不是通过硬盘播放。但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云服务”,这两年优酷加强了对用户行为理解的投入。比如最近热播的乐女声四进三的比赛,节目播出后两小时,优酷网拿到节目视频,并输入自己的服务器,上线5分钟后优酷的服务器就能计算视频的播放热度,然后自动计算出需要拷贝复制多少份,最后自动分发至全国近7000台服务器里。
“这个过程,观众是不会知道节目到底来自哪块‘云’,但我们却能知道他的地域和他的喜好。”姚健工作之一就是保持优酷庞大的数据库正常,他们每天都记录了用户观看视频类型、发表评论、收藏节目、视频播放时的各种操作,这些数据在收集后,会自动反馈给业务部门,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后续推荐,以及用于自家制作的网剧《老男孩》的剧情设置。
这些数据同样会传递给广告部门,优酷将根据不同地域、频道、标签及人群等条件做定向投放,不同的人看同一个视频,很可能会看到不同广告。而所有反应,全都在用户点击视屏1两秒后迅速做出。
优酷网和3G门户,只是滚滚而来的云计算浪潮里两朵小小“浪花”,人们消费的新闻或者视频,已不再是传统“看菜单点菜”,而是在向“个性化菜单”加主动定向推送的模式转变。
IBM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毛新生,预计这样的趋势将会传递到各行各业,最终覆盖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就如最近非常流行的豆瓣电台、QQ音乐电台和虾米音乐电台,都是根据用户爱好和行为习惯,单独播放歌曲。
智能化服务
毛新生研究云计算已有三年时间,同时他也是IBM全球30万工程师当中,600名杰出工程师的一员。今年他还代表IBM,与两个传统行业的人士进行了沟通和探讨,如何进行云计算的转型。
其中一个是传统的车企,两家跨国车企想把汽车变成一个移动的开放平台,汽车的仪表盘,或者前排座椅后安放可供第三方应用的屏幕,各类杂志、游戏、电影、音乐或者电子商务购物,均可以随意添加。从而通过汽车,了解开车者的行为数据。当他来到陌生城市,汽车可以推荐他爱吃的餐厅,通过导航汽车自动到达目的地;主动显示附近的停车场,帮助他预约停车位;两天没洗车了,还会自动提醒周围有洗车场。
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在造车了,而是造一个会跑的软件。领航者们早已意识到,当前的汽车工业,早已不是马达、电瓶、轴承和马达组成的机器。相反,他们要设计一部车轮上的精密软件。
听上去,这非常像网景创始人安德森最近写的一篇文章的内容:《软件正统治世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软件的核心是编程和计算,而云计算的中央处理器模式,可以带来庞大处理能力,不必自建昂贵的IT系统,即使中小型公司或非IT公司也能开展“云服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拥有计算能力就沾上了“云”。上个世纪90年代,雅虎将纸质媒体的新闻搬到了互联网上,创造了网络新闻门户的模式,但如果说这就是云计算,肯定不合理。
毛新生说,假如有一天,雅虎采用“云”技术,并开放新闻图片频道作为公共资源,给合作伙伴分享用户行为数据,让各类公司和媒体自由提供新闻图片,以吸引各自目标受众关注浏览,如此就能说慢慢移上“云”端。
这便是IBM定义的云计算两大标志,除了中央处理器发电厂模式,还必须在商业上具备获取与解析数据的能力。他们还进一步总结云计算的特征为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因为“云”需要更多人随时随地接入,才能做到感知和智能。
重塑生活
8月23日上海举行的“IBM云计算高峰论坛”,阿里云互联网业务发展总监张敬公开发表演讲,他认同IBM观察到的趋势,并认为云计算让数据中心变成一台计算机,通过无数人使用,互联网数据分享成为现实。
2009年,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子公司阿里云,专注于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和研发,两年时间过去,外界很少了解这家公司的云计算业务是什么,直到他们推出阿里云手机。但这款机器推出后并没有获得市场追捧,有人质疑这不过是一部普通的安卓大屏手机,阿里宣传的云服务,除了100G存储空间,其他手机都能提供。
“我们会统计用户喜欢哪类应用,并陆续开发推出。”张敬说他们正在计划开发含有条形码比价、物流查询等新应用,它们与阿里自行研发的输入法、搜索、翻译等应用一起,作为一个信息入口,让阿里云更多了解普通人的想法。阿里云也采用自行设计的虚拟机技术,用户想要什么样的应用,系统获知后,他们就会想办法开发安装到阿里云的服务器库里,不必安装在手机里,用户想用就用。这就相当于一个信息搜集源,由此产生庞大的数据,阿里巴巴又可以分享给合作伙伴和用户。
2010年3月,淘宝向外界宣布开放数据,张敬说淘宝网目前要产生10多PB(1PB=1048576GB),加上手机源,这份数据只会更大,更真实真实,比如人们在购买一部手机时还会购买什么商品?什么商品是哪些人群在购买?什么商品在哪些地方比较好卖?
阿里云又将所有信息分类后,转给所有合作伙伴,淘宝的卖家们从订单处理、订单发货、开发商品到仓储物流运输,所有环节都是围绕人们鼠标的点击作出的反应。
“可以大胆想象,未来的购物体验是非常准确的,我都还不知道应该买什么,‘云’就把商品放到我面前了。”毛新生说这样的趋势也部分应用到现实中,比如说亚马逊的云服务,很多人都去买书,并留下大量书评,所以它就能产生一个精确推荐,说买这本书的人同时还买这些书,哪些书你可能感兴趣。
人们的购物习惯将因为云计算而重新塑造,但“零售云”孵化的冲击还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