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与现实
2011-12-29李文杰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9期
作为职业投资人,我能体会到,我们投资中太多的故事掩盖了我们的眼睛,而现实终究有很多不美丽。
一个故事是通胀可控。从理论上来说,我是坚决同意这个观点的,因为即使通胀不可控,CPI 也是可控的。只是在讲通胀可控的故事当中,实体经济实实在在的已经受到伤害了。城市人的高额货币被高房价稀释,农村人的低额货币被生活用品的高物价稀释,从我看到的真实购买力来看,真的不敢相信再来一个家电下乡计划能刺激多少购买力。
第二个故事是大消费主题。一是食品饮料行业,和很多人聊,多次提到比如蒙牛之类的牛奶产品,一旦进入村镇对业绩的刺激如何如何。以我的观察而言,以真实的购买力看,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改善一下的村镇购买力,对这些行业的业绩拉动可能只是微小的、短暂的、脉冲的,对这样的购买力寄予希望,还不如对公款多消费几瓶茅台酒更现实一些。二是医药行业,这个行业要乐观的多,在60 后为下一代的住房做好准备后,直接面临的就是养老、医疗、保健问题,当然,之所以说乐观,是因为这其中有一批依然存在购买力的人群,这购买力不论是来自积蓄,还是来自稀缺的医疗保障资源,但总可以吃得起药、住得起医院,所以高端设备、特效药等前景不错。同时,还有一大批消费能力很弱的群体,有很薄的积蓄和一般的医疗保障,但由于这个群体基数大,就足以保障有王牌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比如阿胶之类。三是家电行业,上面说过了,最好不要再寄希望于再来一个家电下乡了。说了这么多,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当我们讲一个故事时,总是要偷偷地对比一下,现实到底是什么样的,不是什么东东都可以随便乘以13 亿人的。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房地产。之前和同事们交流,我提出一个观点是,房地产的最好的结局可能是“挨骂不挨杀”,现在看挨骂是注定了,而刀子也在往下落,放假前国务院就出了二套房贷等进一步紧缩的政策,马上春节,上海、重庆也紧赶慢赶的出了房产税的新政,新闻不停地拿着国外永久产权、地权的房产税费案例告诉群众,我们的税费与国际接轨。明显地产开始挨杀了,不论是从地产商收钱,还是从老百姓收钱,都是要见血的。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行业的繁荣也该到头了,上面的故事中提到的,当一个农民穷其一生储蓄与借款,去为下一代在城市的住房付个首付时,就说明房地产行业对于购买力的吸收也该到极限了,毕竟从购买力看,农民是不可逾越的底限。这就像是我们做投资常碰到的故事一样,当擦鞋的人开始向你推荐股票时,那么牛市也该到头了。这个故事和现在的地产行业多么相像啊?当购买力接近极限,又有大棒落下,还能指望这个行业会有超额收益吗?所以,我觉得该是时候去除这个行业金融属性,简化定位为工业属性了,然后工业制造业的PE 标准去衡量地产企业的估值,才知道哪个是真便宜,哪个是真贵了。
第四个故事是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转型。从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就有了扩大内需的说法,而这个说法终于在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中发挥了效力,毕竟家电下乡还是有真实的效果的。所以,这过去的十几年中,有扩大内需托底,经济结构转型倒一直是个话题,但不至于是个问题。而从我上文看到和说到的情况看,购买力的底限,即农民的购买力底线已经开始被突破了,而这个底限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强大的资金吸附能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所以,经济结构转型已经是迫在眉睫了,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了,政府当然也看到了。所以,这次我相信这次经济结构转型是来真的。而我们投资人要做的,就不只是像过去一样,找几个政策扶持的行业配置一下,而是更要看清楚,转型的主线到底在哪里。毕竟,动荡之中出英雄,我们的经济动荡时代已经来了。
最后一个故事,“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丢在寒风里……”■
(作者系某保险公司投资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