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年的通胀控制形势陡增变数

2011-12-29吴佳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13期

  今年的通胀控制形势陡增变数。为什么这么说呢?
  日本地震和中东(包括北非)局势,对国际经济等格局的影响应该会比较长远,特别后者,目前还没有尘埃落定,各种影响还存在看不清的因素。笔者认为,不安定的国际环境不利炒作,但北非局势的演化使得事态复杂化,全球最为敏感的原油问题可能愈演愈烈。另外,我们现在还看不到日本灾后重建对世界经济的整体作用,日本央行再度大印钞票带来的结果会怎样也难以确定。
  最担心的还是国内政策取向。这是最为重要的,主要是担心货币政策只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没错,今年以来,我们的货币政策动作多,加息、提准备金,令人眼花缭乱,但都是小步进行。回头看看,即使按官方公布的4.9%的CPI数据,目前依然是大大的负利率,更遑论居民实际感受了。而央行官员还公开声称:目前的利率水平很舒服。理由是:太高了会吸引热钱流入。这个逻辑很牵强,其中的因果关系有些颠倒。之前笔者还以为可以将此理解为个人意见,但周四在央行官方网站上发表的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国际收支顺差条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创新》一文,则明确地证实该官员的说法是央行意见的表达。该文提出,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数量型工具仍将起主导作用。言外之意,加息只能是偶尔为之。负利率状况仍将在较长时间维持。
  当然,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确实起到了收紧社会信贷总量的目的,也间接推高了贷款利率,紧缩政策似乎开始见到效果。但这种效果是有代价的:首先是由储户来承担长期的负利率,其次是由实体经济来承担紧缩的结果。
  在目前的利率体系中,对存款守住上限,贷款守住下限的做法,有利于银行利润的最大化,存贷款者都处于非常不利于地位。对存款者而言,最后无奈的选择就是改存款为投资,或者融入民间高息贷款行列,存银行是下下选。因为,文章还表明,利率改革的推进恐怕要等国际收支开始平衡之后。这意味着,在未达致平衡之前,难以消除负利率,储户需要对此付出成本。
  只是收紧准备金,可能直接打击的是实体经济,特别是民企和中小企业。因为,不提高利率的一个结果是逼迫原有的储蓄资金流出银行系统寻找出路,一般来说,实体经济难以给出超过虚拟经济的资金成本,因此,资金会更倾向于流向虚拟经济或者资产。储蓄资金如果流向资产,则我们会看到今年的楼市调控面临功败垂成的可能。当然,由于限购,主要城市的房价上涨动能大减,但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上涨会不会成为新的替代品?现在已经有这样的苗头。如果流向大宗商品,则是使通胀火上浇油,一波又一波的价格传导会令抑制通胀陷入疲于奔命且实效有限。如果流向股市,这大概是各方最乐意看到的,既能解决实体经济的需求又可大大地吸纳过于充分的流动性。但如果推动了股市的上涨,这种财富效应的溢出又是必然,又会推动价格的上涨。
  在1993年的那轮通胀控制中,中央政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持续了数年的时间,才达到目的。如果我们现在仍持续这种温和的手法,控制通胀所需时间恐怕会比一般预期的长得多。当然,我们也可以输入型通胀为由让人民币有一定的升值,但这次通胀国内的因素恐怕更多一些,汇率会起作用,但不是关键点。
  最坏的情况,会不会出现滞胀?
  当然,我们还有其他的办法。其中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是,让统计局的数据说话,减轻百姓的通胀感受度。英国2月份的CPI是4.4%,创28个月的新高,我们2月份的CPI是4.9%,可以比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