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和\\又缺“地利”\\更欠“人和”
2011-12-29阮华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19期
接连几篇的文章的基调,都是对劝喻投资者入市——尤其是新股民——持明确的否定态度。我所担心的是:因为眼看着自己银行户头里的血汗钱被负利率无情地侵蚀而急不择路的芸芸众生,很容易被“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之类的颇具煽动力的“精英言论”忽悠到股海里来。呛几口还是小事,最怕溺水酿成灭顶之灾。
报刊的文章登过千百篇,大多是鼓动人入市的。你却和人家唱对台戏,是否太保守了?
这不是一个态度积极还是保守的问题,而是一个机会选择的问题,此其一;其二,是一个投资者参与度的问题。前者可以用“天时地利”来概括,后者则可以归纳为“人和”。
先说前者。所谓“天时”,这里主要表述的是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空前严峻的通胀形势,这就意味着我们手中所能掌握的主动权实在有限,从而加大了调控的难度;其次它显而易见地具有货币现象的性质,是由于我国过去两年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堪称史无前例的货币超发造成的。在这方面我们创造了(包括连锁造成的)那么多的世界纪录与世界第一,以致这里难以一一罗列。对笔者而言,其所以引发的惊怵绝对大于欣喜,因为在这众多殊荣的后面可能正孕育着物极必反!在享受了超常货币供应的刺激带来的快感之后,现在到了忍受其弊端释放的痛苦的阶段了。欠债总是要还的。这两年一系列的经济异象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谁要是低估因此而引发的本轮高通胀的治理难度和时间长度,谁就要犯极大的错误。既然形势如此扑朔迷离,投资者当然应该恪守“不明朗的市不入”的股训。
再说“地利”——这里的“地”,不言而喻指的是股市。A股的地,说实话很肥沃,但老实说却养不肥投资者。它可以养肥原始股东(因为“三高”的发行机制),养肥政府(因为税收),养肥基金从业员(因为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养肥券商与银行(因为手续费)……所有这些都是恒定的、可以保证的(除了券商在熊市中会有亏损风险之外);惟独投资者必须通过高风险的博弈才能获得有限的收益,而且只限于少数人(七亏二平一盈)。尽管形式上投资者可以享受分红,但实际上能在上市后坚持长期现金分红的公司只是少数,且回报率超过银行存款者有如凤毛麟角,望其跑赢负利率更是画饼充饥!像这样的一个失衡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显然是不利于投资大众财产性收入的增长的。如不及早从制度上做根本的改革使利益改向投资大众倾斜,势必抑制A股市场的繁荣而成为投资大众的进入障碍。
与此同时,无法遏制的融资潮也日削月割地侵蚀着投资者的根本利益。A股市场的融资额本已连续两年高居全球之冠,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层在“十二五”扩大直接融资额比重的战略安排仍将付诸实践,从而使A股这块“地”因为接踵而来的融资潮面临日趋严重的涝灾的威胁。回顾07年12月底上证指数尚处于大牛市峰位水平的5262点时,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才不过9.17万亿元。而在4月18日上证指数创出今年高位3067点后的当天(收市报3057点),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已是21.41万亿元,较之三年前整整翻了一番还多,等于又添了一个沪深股市。为什么这几年上证指数始终受压于3478点之下、且市场重心呈不断下移之势?高速扩容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答案。假如不正视这一现实,反而在配合治理通胀的旗号下继续高速扩容使股市真的成为吸纳过剩流动性与热钱的“池子”(已不乏鼓吹这种观点的文章了),A股离异常大灾难也就不远了。凡在股海沉浮多年的过来人,这点政策的敏感性还是应该有的。
最后讲“人和”:由于“天时”不济,“地利”不再,决定了A股市场连年缺乏赚钱效应,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肯定大打折扣,反映到成交上是换手率的长期下降与量能的萎缩低迷,今年以来明显缺乏成规模的新增资金批量入市,基金也在连续两年规模下降的基础上于一季度继续遭净赎回。股市本应是“众人搭柴火焰高”的地方,在柴(资金)已少、人又不多的情况下,火又怎能旺得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