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中期趋势转折点
2011-12-29程凯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40期
在下跌过程中,一路“猜底”是一件很滑稽的事。不过,正因为“很难”,所以总有很多人兴趣盎然。大部分时候,“是不是底”真的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策略”才是第一位,而不是“预测”。
“十一”长假有机会成为中期趋势的“转折点”——9月份最后一周,是伏击“空头”的绝佳时机。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在上述时间窗口,A股将阶段性触底,然后转入多头趋势,走出一轮阶段性单边上涨行情。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最后一周(第47周)很可能是“绝望”情绪的最后宣泄。这里会不会成为一个“中期底部”?不清楚,也无需现在做判断。
我认为,中期底部的定性,可以留待“短期底部”如期出现后再行确认。即便是中期底部,也需要从小趋势开始演化,本末倒置的推导没有必要。那么,我们依据什么线索来设定“伏击点”呢?
神奇的“47周”
按照智能系统对于市场内部流动性规律的观测,9月末是选择“变盘”的高概率时区。
8月份,智能系统曾经预测月末出现资金脉冲,可惜猜中开头没有猜中结尾——尽管“时间窗口”的确令市场出现资金脉冲,但资金脉冲量级远远小于预期。最后,造成8月份指数预测失准。按照历史数据规律,错过了8月末的“时间窗口”,下一次趋势转化的时间窗口最早将出现在9月末。那么,智能系统对于流动性脉冲的判断会不会再次“出错”?有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复合论证。
从2007年11月至今,中期趋势运行周期的统计观测,同样论证得出——9月末是选择“变盘”的高概率时区。2010年11月份3186点开始运行的中期下跌趋势,至今已经运行了46个交易周,2011年9月份最后一个交易周即是第47个交易周(见图1)。
第47个交易周意味着什么?自2009年8月3478点开始的中期下跌,总共经历了47个交易周,直至2010年7月份正式确认了中期底部(见图1)。
自2007年10月6124点开始的中期下跌,经历了47个交易周后,发生了什么吗?什么也没有发生。可是,到了第50周,A股市场出现了集体涨停的一幕(见图2)。没错,著名的“9·19”。也许,你会说,这分明是政策“救市”的小概率事件,和时间窗口没有必然关联。
历史会重演吗?我认为,这视乎如何理解“47周的含义”。“47周”代表了什么?投资人情绪的“临界点”,群体性行为的高敏感时区——在这一时点,容易被诱发群体性行为。
行为学应用在金融市场上的三点“核心假设”:其一,规律性——群体性行为呈现不易改变的规律性与特征;其二,引导性——给予足够行为暗示,可以诱发群体性行为;其三,不自控性——即便认知群体性行为,人们依然无法自控。
基于上述视角,我们不必神话“47周”的作用,但不容忽视其内在含义——下跌趋势保持时间超过47周,至少说明了市场这一轮中期跌势已经面临“尾声”,特别是投资人情绪已经从恐惧陷入麻木。从群体性行为研究的角度,“极端转折”的必要条件已经出现,欠缺的只是“一个契机,一个理由,一只黑天鹅”,让投资人情绪出现惊人逆转。
“47周”作为评估投资人心理变化的“边界”准不准?过去四年,这一规律始终“八九不离十”。也许,我们不一定能够准确评估影响市场的外部因素,但作为内在规律的“47周”已经给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时间点——选择在这个时区,策略上伏击空头至少可以保证全身而退,不至于落入新的陷阱。
市场可能“错估”经济趋势
看似板上钉钉的“经济衰退”并不可靠,只是说的人多了;看似将要暴雨倾盆的“金融风暴”,也不靠谱,只是趋势露出苗头,大家就信了。全球经济形势未来三个月乃至半年将会怎样?反正金融市场已经相信2008年会重演,甚至比2008年更差。来自各个层面一系列数据消息,也在佐证这一“理性”判断——这个星球上主要经济体大都面临着重返衰退的风险。
中国方面:9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9.4,低于8月份终值49.9,连续第三个月处于50的荣枯分水岭下方。不久前,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继下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美国方面:美联储在声明中表示美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风险,就业市场复苏速度将非常缓慢。
欧洲方面: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德FZoj+nDibribBVy6xC9bKQ==国正在失去经济增长动力,9月商业活动增速放缓,为两年来最低,新订单量连续3个月出现下降。德国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初值8月自50.9滑落至50.0,低于预估的50.1,并创24个月新低。
欧债危机:几乎没有人会认为希腊“有可能不发生违约”。
刚巧这个时候,新一轮金融危机似乎已经“拍马赶到”,至少流动性危机已在眼前。外围市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全球经济趋势走向衰退,是让绝大多数投资人心灰意冷的重要判断依据。对全球经济前景感到“担心和惊恐”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作为A股投资人,在第47周来临之时,从悲观到麻木,完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问题是,这一判断有可能出现“错估”吗?当人们看不到、听不到“好消息”的时候,市场即便还没有犯错误,也是在准备犯错误。因为,任何时候,好消息与坏消息都会并存,只是人们会根据情绪倾向来选择消息倾向。投资人往往就是因为这样而犯下了错误!
一些前瞻经济数据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波罗的海指数BDI自8月份以来出现了强劲上涨,累计上涨幅度已经超过50%,达到9个月以来的高点。通常BDI是作为全球经济趋势的先导性指标。这直接说明了国际大宗商品运量及订单的增加。部分评论人士认为,这个信号不足以证明经济形势或能在底部出现一波反弹,近期涨势主要受到澳洲及巴西对中国煤炭及铁矿石出口更为强劲所带动。作为被“忽视”的前瞻信号,我却认为,从历史规律来看,BDI通常会领先经济趋势一至两个季度。BDI8月突然发力,至少留下了一个悬念。
流动性危机必将演化成为金融风暴吗?市场有些太“感性”了,其先决条件似乎还不具备。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汀·拉加德所言,金融市场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忧情绪被过度夸大,投资人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欧元区中的许多国家都已经采取了非常大胆的措施来解决其赤字问题,而市场对这些措施大都视而不见。
不存在流动性危机,就不可能发生金融风暴。欧洲央行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流动性危机出现而束手待毙,比如此前五大央行承诺联手为欧洲银行业“兜底”,预示着构筑“防火墙”的步骤正在逐步展开。
市场很悲观,它们已经不相信还会有“奇迹”发生!听听那些悲观者的言论核心吧!显而易见的前提往往都是,领袖们已经无计可施,或者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改变趋势,最后令盛况空前的一场危机无可避免。正是这些言论,让金融市场过早进入悲剧状态,过度忧虑与恐惧所形成的“错误”,会形成一次重要的、难以再见的投资机会。
简而言之,未来出现反弹的契机,不在于“结局”预测出现错误,而在于“过程”预测是否准确。看似板上钉钉的“衰退”,其实并不可靠,只是都往一个方向看,说的人也就多了;看似将要暴雨倾盆的“金融风暴”,其实也不靠谱,只是趋势露出苗头,大家也就信了。
投资人情绪“极端转折”欠缺的只是“一个契机,一个理由,一只黑天鹅”。经济预期想象中的“衰退背景”并非那么“肯定”。没有发生流动性危机,就不可能复制2008年。
我们不一定能够准确评估影响市场的外部因素,但作为内在规律的“第47周”已经给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时间点——选择在这个时区,伏击空头至少可以保证全身而退,不至于落入新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