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C\\PE的“文化突围”

2011-12-29王亚宁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42期

  9月初的北京秋高气爽,老李得知笔者进京出差,遂驱车前来。最让老李兴奋的是一件事,老李说,他开始“搞电视剧”了。一番寒暄过后,笔者得知老李正在拍的是军旅题材系列的类型剧中的将军系列。不到一个小时的饭局,老李的主要任务是向我列举他计划将拍的电视剧系列逐个将军的名字。老李的文化程度不高,但记忆力不错,他几乎记住了他想要投资拍摄的将军系列的主要故事,或许这也是系列电视剧的编剧的部分内容。
  “搞电视剧”之前,老李先是做鞋的生意——就是将中国制造通过贸易弄到欧洲。之后,老李开始与内地政府合作将沿海的产业园区弄到内地,并协助招商引资。“这两个活都不好干了,周围的人开始看好文化产业。”老李说。
  老李说,在北京,和他一样最近开始摆弄文化生意的老板不在少数。应该说,老李的说法基本属实。江浙游资的院线热,煤老板的文化企业上市,这样的例子都有迹可循。然而,这或许只是文化生意的开始,文化的好戏还在后头。
  对于文化产业,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
  针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部署,出现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RYoKUZwWiHVZ5BS/ATI/dA==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等字眼。
  自从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来,VC、PE作为金融服务企业中的一个重要链条,也纷纷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力度,期望在其他行业的白热化竞争中,能在文化领域实现新的突围。
  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16日发布的报告,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列为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年,文化产业会有一个翻番的跨越。
  拿一般意义的“吃喝玩乐”来说,“玩”与“乐”的背后都是暗含的都是文化宿求,可以说空间很大:即便是传统的报纸书籍在广大的农村市场仍有巨大的空间。包括酒吧、卡拉OK在内的文化连锁;尚未涌现出大公司的数字出版;数字娱乐衍生的三网合一提供的内容机会、纪录片、网上直播等等。
  当然,挑战也很大:挑战之一,“大的太大,小的太小”,传统体制下的文化传媒集团的国企背景决定了其体量大、改制难以纵深推进,投资机构难有作为,而在市场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民营文化企业,则多数先天发育不足,太小且成长性不够。
  挑战之二,如何迎战新经济,实现文化企业的转型。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陈鸿桥举过一个“书店现象”的例子:四、五年前,我们推荐连锁书店模式,两三年后连锁书店受到网上书店的冲击,而今天网上书店刚开始盈利,又受到电子书店的影响,接着又是移动互联衍生的手机阅读。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把握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带来的信息传输模式的转变?对于我们,这种挑战似乎永远都是刚刚开始。
  (作者曾为南方都市报财经记者,创投、私募观察者,现供职于国内某著名创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