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通胀可借鉴香港iBond债券

2011-12-29钟林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43期

  通胀挂钩债券(inflation Bond,简称iBond)原本就是债券中的一种。其最大特点,就是债券到期收益率与日渐上行的香港通胀指数挂钩,又是由获得AAA债务评级的特区政府发行。从香港今年7月中下旬发行及交易情况来看,还是体现了港府纾缓民众对于通胀高企难捱之苦的一种用心,且正面的意义和影响,要远远大过对其负面的分析评论。
  是次有15.5万港人申请,认购总额达131.58亿港元,轻微超额认购0.31倍。有机构在iBond上市前做过的调查显示:31%受访市民完全不知道何谓「iBond」,表示完全了解iBond的受访者只有29%。由此推算出全港逾100万人有兴趣认购iBond,但多集中在流动资金较为充裕的人士,以中产居多。41%的受访者认为该债券的派息吸引力一般,45%受访者表示多数不会及一定不会认购iBond,原因是iBond无助纾缓通胀压力,以及投资年期过长和“入场费”过高,包括要扣除银行的手续费、存仓费、代收利息费等。
  iBond挂牌后的交易价格也是一步到位、当天就“跑赢”了通胀,完全反映了当期通胀程度和市场预期的收益率水平,当然远远超出之前不太看好该债券表现的悲观预期,让一大批看淡者大跌眼镜。因为香港iBond的首次认购只限港人身份,二手市场放开给境外人士。故在上市首日,有大批在之前看走眼的后悔者、或不许申购的机构在高位大量追货。某些大户甚至不惜通过借入美元来参与认购iBond,以便获得较高无汇率风险的套利。
  因为iBond与通胀挂钩,故香港债券市场对它的关注与追捧程度、以及它自身的走势表现,更多还是来自香港的通胀走势。7月份本港最新的CPI同比升7.9%,已飙升至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大于6月份的5.6%;8月基本通胀率达6.3%;9月基本通胀率为6.4%。而5月份的通胀率为5.2%,截至今年5月的前6个月中香港的实际通胀率平均为4.02%。有本港的财经人士预测下半年平均在7.8%;据说港府对全年通胀的预测为5.4%。
  显然,从今年5月份起,香港的通胀走势明显升温,这也为iBond债券的走俏提供了契机。香港的经济开放程度极高,其贸易额占到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440%,一般发达国家不过只占百分之几十,所以香港受外围变化影响特别大。加上港元又是固守联系汇率制度“打死也不动摇”,现时香港银行息率低至接近零。低息而高通胀的环境无可避免,这反过来又印证推出iBond债券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港府发行的100亿港元的iBond债券,应该是由有正收益回报的投资项目作为支撑,即便这些项目的回报率很低,不足以高过未来三年的通胀率水平,港府用库房的公帑来弥补其利息差额,也不过才几亿港元。即使全部利息支出都用公帑来支付,最多也不过6至8亿左右。因为港府每年为公屋支出都有约100多亿港元,故为iBond这么一点利息支出的实际财政压力并不算大。
  在通胀高企成为全球难题之时,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发行通胀挂钩债券,来纾缓民困。从香港7月中下旬开始发行及至交易的情况来看,明显好于市场预期。港府推出iBond的目的,是为本地市民提供多一个应对通胀的投资选择,及为促进本地零售债券市场发展。但是港府发行iBond的这种对付通胀、体恤民生做法,还是应该值得国家财政部学习和借鉴。在内地开始试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之时,不妨也考虑发行抗通胀债券。
  (注:香港iBond是在2011年7月28日上市的三年期港元政府债券,每手面值一万港元,每半年派息一次,年利率分为浮息与定息两种。其中浮息与香港通胀挂钩,息率根据过去6个月的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厘定;定息则为1%,派息时采用两者中的较高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