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问当前行情热点问题
2011-12-29程凯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43期
一问:近期A股市场突然加大了波动幅度,连续杀跌击穿2318心理关口后,大涨两日再度回到2400点并站在了短期均线(5日、10日、20日均线)之上。如此极端的波动行情,是不是短期见底的信号?
答:我们倾向于这里就是“底部区域”,主要依据来自对于市场内部流动性的阶段判断。按照我们自己研发的流动性监测系统,当前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处于“断流层”,换句话说,新增流动性的流速已经降至接近于零。即便在2008年最困难的时候,也只是很短暂出现了这种状况。有理由相信,这种极端局面绝对不可持续。
二问:此前汇金以及保险、大股东和企业高管都纷纷增持,不过,市场影响似乎很快归于平淡。是不是预示市场中期底部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
答:增持,只是代表着一个态度。就本次增持高峰而言,我们认为,这的确是论证中期底部的重要依据。对于以估值体系作为决策依据的投资人来说,是一种明确的“心理暗示”。
但是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相当庞大,指望产业资本的“一己之力”进行托市是不现实的。仅仅“心理暗示”的出现,并不一定能够有持续性的影响。只有当这种“暗示”与外界其他条件的共同催化下,才能使得投资人在“市场低估”这一问题上达成预期一致性。这才是扭转市场趋势的行为动机所在。
三问:现在市场的估值状况到底怎么样?有没有到达一个绝对低估的状态?向下还有多少空间呢?
答:坦率说,估值的用法不是用来寻找市场底部,而是寻找“价值”。因为估值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指标,是一个动态指标,它不是绝对值。因此, “绝对低估”永远无法得出。我们只能得出“相对低估”的判断。
目前大盘股的PE水平与2008年相似,非常接近。不过,中小盘股还存在不小的差距,2005年、2008年中小板静态PE在20倍,现在差不多还有20%上下的“溢价”。说句玩笑话,如果中小板业绩继续下滑,即便价格再跌20%,距离20倍PE的“估值底”却越来越远。
这句玩笑话,其实不是玩笑。看待静态PE,有两个变量。以中小板为例,要么股价再跳跳水,要么利润蹦一下。如果股价下降,利润也下降,PE回归会很漫长。如果股价下降,利润上升,PE回归就很容易。
至于PB,相对而言更加“稳健”,波动更平稳,变数小一些。以PB作为衡量标准,目前两市的PB是1.97,已经低于2008年,而现在的内外经济环境远远好于2008年。
四问:价格趋势很明显,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个接近50周的下跌周期,经济方面,特别企业盈利方面也是这样吗?未来预期如何?
答:如果“双降”(价格降、利润降),我们会发现PE可能会随着股价下跌反而上升。如果这一局面出现,是非常悲催的。不过,企业利润层面似乎并没有出现过于悲观的信号。
从目前三季报的披露情况来看,客观而言,增速的确出现了下降,但PE下降速度实际上比利润下降的速度快得多。现在市场投资人,大都预期未来会出现2008年末那样的惨剧,即金融市场风险波及实体经济,反映在中国经济层面就是“经济硬着陆”。出口、消费等等都出现超预期下滑,房地产、地方债接连成为风暴眼。
问题是,截至目前为止,上市公司的利润波动没有超出正常范围。类似2008年那样突然一下崩溃的场景,并没有出现。根据我们从一些调研机构获取的信息,相比2008年,现在的出口形势并非悲观,企业订单的最大威胁在于成本控制(相关法规调整后人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后汇兑风险的上升)方面,而不是外需大幅下滑造成订单缺乏。
大部分宏观数据十分平稳。个别数据出现波动,也早被市场所预期,比如,CPI见顶、PMI回升、房地产投资回落、M2创出低点。坦率说,从数据上很难看出2008年悲剧重演的明显苗头。反过来看,A股市场表现出的极端悲观是不是过激了呢?
五问:近期我们看到中小盘股杀跌非常厉害,远远超过了大指数跌幅,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代表持续三年的“八时代”结束,二八转换终于出现了?
答:根据一些侧面了解,在目前点位出现非常坚决的机构卖单,多半是因资金链断裂不得已的减仓或清仓。
至于,持续三年的“八时代”是否就此画上句号,我们还需要更多依据来进行辅助判断。
市场上还有两种猜测。一则认为,估值加速回归是造成中小盘近期杀跌的主要原因。正如前文所描述,大盘股PE已经率先落地,中小盘股PE水平还在半空中,这构成了估值方面的“比较”压力。二则认为,机构调仓是造成中小盘加速调整的动机。弱势市场,个股选择一般要符合“流动性好、估值低、靠近下游需求、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弱”等特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中小盘个股都面临机构全面撤出的风险。从逻辑上,这两种说法都具有一些道理,供各位参考。
六问:近期海外市场看似也到了收官阶段,到底欧债危机会不会得到救治或者演化成更大的危机?
答:欧债危机不用再猜了,欧盟本周已经给全球投资人吃了颗定心丸。目前来看,试图现在就根本解决欧洲危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从本质上讲,欧债危机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仅从经济层面着眼去想办法,只能做到缓解而无法根治。目前我们根本看不到政治层面存在积极努力,所以“缓解有望,根治无期”。
不过,对于投资人而言,缓解也是一种不错的结果。毕竟,2011年持续动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一旦出台一个能够阶段性缓解欧债危机的方案,金融市场必然会给予十分积极的“回应”。
七问:本周A股市场表现出放量上扬的走势,盘面热点也比较多,有没有哪些热点是具有持续性的,或者存在操作机会的呢?
答:现阶段,我们的投资建议是,更多关注主题投资,根据短期趋势变化的特征来选择胜算较大的区域。建议关注“种子”与“传媒”,都是依托宏观事件主线的事件推动型。
催化剂上,近期泰国洪灾加重,泰国大米价格大幅上涨的预期非常强烈。更重要的是,根据过去四个多月的观察,上述宏观背景的确对于A股市场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形成了明显支持,宏观事件推动与板块资金流动已经形成共振。因此,随着催化剂释放,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概率较大。
传媒板块的催化剂来自后期政策层面上的“频繁轰炸”。通过政策解读,以及近期证监会高层的直白表态,我们判断传媒板块必将迎来一次“大扩编”,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社会资金正在跟随“指挥棒”向传媒资产转移。按照历史经验,政策红利下的资金热捧,从来都会形成可持续性的估值溢价表现。由于前期A股市场整体性投资意愿不强,上述估值溢价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市场的“错误”代表着未来一定的溢价空间。
时间稍长的策略选择,我们的投资建议是,弱化行业属性,抓住五个维度——超跌股、ST、高送转、股东增持、增发价破发、机构重仓。
原因在于,市场背景上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资金宽裕程度有限;二是经济趋势并未明朗。基于这两个前提条件,策略上需要更加侧重市场层面的心理分析——“比较价值与预期一致性”。
从周期规律来看,多头趋势初期,投资人投资情绪并不稳定,对于价格非常敏感,超跌股容易被投机资金追捧。
从时间规律来看,四季度ST、高送转板块容易达成投资人的预期一致性,并且存在催化剂时间界定明确,资金消耗小的比较优势,跑赢市场的概率较高。
从筹码流动规律来看,股东增持、增发破发、机构重仓同样容易形成预期一致性,筹码集中,买方力量容易占优,价格上升阻力相当较小。
八问:“能做什么”已经清楚了,“不能做什么”有没有需要提醒的呢?
答:上游行业是一定要回避。按照经济周期循环,上游行业目前处于周期末端。我们不清楚究竟现在经济是否探底成功,但上游行业在现阶段很难出现来自经济层面的催化剂,除非出现非常有利的政策导向。请记住,经济一旦回暖,首先驱动的是下游需求相关的板块。
新能源也一定要回避。由于新能源行业发展至今,依然属于资本投入期,随着政策主导的投资高峰掠过,下一次盛宴还不在视野中,指望企业自身依靠成本调整来恢复,在短期是不现实的期望。唯一变数在于,新能源可能存在政策红利的再次出现,不过,这已是后话。
资源品一定要回避。基于我们前面反复强调的前提——当前经济趋势并不明朗。在实体经济趋势没有达成预期一致性之前,不好不坏的数据很难激发投资人可持续的买卖热情。虽然金融属性在一定程度可能影响资源品的短期波动,浮现一些交易机会,但由于不确定性过强,也非常容易夭折,造成股价波幅过大,超预期波动过多。尽管长期买卖理由依然存在,但作为中短期策略,这些理由不足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