侥幸的交易
2011-12-29李文杰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45期
对于投资者而言,不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似乎对于琳琅满目的股票,伸手比不伸手要简单的多,不,这话要反过来说,对于我们,不伸手恐怕是更难的事情。
想想看,花几千块买台电脑,我们恐怕要在各种品牌、规格、参数之间徘徊良久,甚至还要到处咨询,反复纠结考虑,然后还要咬咬牙、跺跺脚、狠狠心,才下单购入。购入之后,慢慢熟悉使用,然而伴随的多半是不爽和懊悔不已。但回过头再看炒股,同样是花几千块,买几手股票过程却简单的多,隔壁办公桌同事的一句话,某券商的一个“买入”评级,某基金的重仓股,或是某个并购传闻等等,从这些理由到买入动作之间,可能一分钟就够了。对比起来,这里的差别可就大了,一是有实际用途的实物产品,一是无实际用途的虚拟交易产品;一是不会增值但也不会造成损失的,一是会增值也会贬值的;一是花费了漫长的时间与精力,支付了大额现金的,一是轻而易举、手到擒来的。这就体现出,我们对待股票的买卖交易,态度有多么的随意。
再想想看,作为一名有过多次交易经历的投资者,当你闭上眼睛,把手放在胸口,扪心自问,你买入一只股票与卖出一只股票做的思想斗争,哪个会更激烈、更艰难?我相信是后者。虽然买入的决定下得轻而易举,但是一旦成为自己股票账户上的虚拟资产时,似乎就有了割舍不得的感觉。如果赚钱了,就莫名的相信可以赚到更多。如果亏钱了,也会同样坚信总会涨回来。
面对花花绿绿的股票,我们就像进了糖果店的小孩子,激动不已,却又不知所措,抓起了这个,放下了那个,装满了口袋,也不愿意离开。面对这样的诱惑,我们的心态与行为也和小孩子差不多,成年人特有的理性经常败下阵来,动物精神的本能成为主导行为的主体,在任何一点模糊的、乐观的刺激下,立刻手舞足蹈,对着一堆又一堆花花绿绿的股票急迫的出手,胡乱的抓起又放下再抓起,直到股票账户没有可用资金了为止。然后,美梦醒来,糖罐破碎,只留下你受伤的心灵和破碎的账户。
获得意外财富的欲望,会放大人的动物精神,同时压缩人的理性,共同导致了我们频繁交易的随意性。这频繁的交易背后,是一丝丝旺盛的侥幸心理,这些侥幸心理的背后,是一颗颗火热的想要赚钱的心。
赚钱的欲望,是一名投资者的必备素质,否则,能忍受A股市场的煎熬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在这里,你会在几天之内品尝遍你几年才可能品尝到的生活滋味,没有欲望作支撑,何必?何苦?但凡事都有两面,欲望之火可以给你温暖,给你支撑下来的理由;但它也会让你饱受煎熬,甚至玩火自焚。
一名投资者,无论给自己定位为价值分析还是技术分析,都压抑不了自己频繁迸发出的侥幸心理,而侥幸,却正是让我们做出无效、无意义交易的罪魁祸首。冲动是魔鬼,魔鬼可大可小,而代价,也可大可小。
当然,我无意写那些耸人听闻的文字,再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面孔,这些事情,让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和演员去做吧,其实这里,我们只是想要轻松地讨论一下,是什么促成了我们管不住自己的手,做了那么多手续费高昂而又亏损的交易。
说到为侥幸所付出的代价,这种伤心的感触在今年尤为深刻。今年以来的市场,是个出手即错的市场,一般行情下的规律都被打破,越是希望有反弹,越是假反弹,上涨像是应付差事,打个照面就匆匆离去,留下伸出的手还在滴血。
其实,从策略的角度,已经明确了是熊市,至少是结构性的熊市,按照价值投资的逻辑,当然是耐心等待市场跌下来,再大肆收割低价股票。但我们往往太过于太侥幸地期望这个市场会有出乎意料的力量促使我们发一笔小财。带着价值投资的帽子,却反而愿意用自己口袋的钱,下注于违反自己判断的事情发生。观念上已经看空,手上却在做多,这不能不说是个冷幽默,而且,我相信,这冷幽默曾经或正在发生在每位看官身上。
经常有人说投资就是修心、修行,心如何能静得下来,或许得先约束自己的行为。身先静,心才静。我们读金庸武侠,高手总是会进行闭关修炼,这是层次上升的重要途径,张三丰上百岁了还要闭关,达摩祖师也要把自己关在山洞里很多年,那么我们,也得忍耐一下寂寞的滋味。
好吧,先管好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