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慢喝彩

2011-12-29吴佳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45期

  本周,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出台措施推动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同时,还提出要完善IPO和再融资制度。各方莫不将其作为空前利好,但笔者以为,且慢喝彩!浮于表面的中国股票市场的问题背后,是市场制度性设计缺陷和股市文化的反映,如果没有系统性的改造和脱胎换骨,仅仅停留于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问题仍然会存在,最多换个表现形式。
  首先说分红。为什么上市公司不喜欢分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此时分红虽然让股东高兴一时,但错过了发展时机,才是对股东最大的不负责任。微软在高速成长期间,就一直不分红,只进行股份的拆细(类似我们的转增股本),股东的回报来自公司利润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值的不断攀升。有的公司本身经营就不景,资金面也捉襟见肘,你还让它去分红,怎么可能?监管部门把有没有分红与能不能再融资结合起来,于是便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分你一毛钱,圈你10元钱。
  曾经有个公司,连年坚持分红,记者采访时吐以真相:这是因为大股东要求。但跟踪该公司的分红方案发现,在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分红比例仅为之前的1/10左右。看来,大股东缺钱或认为必要的时候,大可从二级市场套现,其分红要求显然是降低了。
  中国上市公司不分红,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方说,再融资需要层层报批,效率低、手续繁杂、及时性差,不如把在钱留在公司,调拨时方便;银行融资成本高,会显著拖累利润;债券融资也有成本和手续的问题。还有,市场对分红的公司不感兴趣,倒是分红股或转增股的公司大受追捧,虽然今年年初的竞相大比例送股让市场有些倒胃口,但这种偏好依然存在,故而上市公司与其费力不讨好地分现金,不如皆大欢喜地送转股。市场的怪现象是:分红的不如送股的,送股的不如绩差的,绩差的不如ST的。因为这一排序越往后靠,其投机性越大,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一现象一直是中国股市所特有的,这些年较以往有所减缓,但投机性,特别在绩差股上或ST股票上获取超额收益的情况还是明显。
  如此看来,不分红除了公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本身盈利情况之外,监管层过多地干预到市场运作程序之中以及股市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分红成了稀有之物,即使在有关规定的强压之下应景分红,比例也非常有限。
  其次是IPO和再融资。IPO目前被诟病之处颇多,比方说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金额,但这些都不是可以在现有设计上敲敲打打加以改变的。有媒体指,在“三高”的推手中,券商在前基金在后。这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而且最重要的一半在哪里?依然是制度的设计。制度的问题涉及:券商和基金现在是特许经营,进入有很高的门槛、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要求,这便造成了这类机构竞争的不充分;在新股发行环节的设计上,给保荐人和承销商很多的便利;在资金的运用上,只能在国内市场进行,当外围市场有更具吸引力的机会出现时,资金不能外流,也就无法拉低A股的估值水平;没有严厉的退市制度,过多的缓刑给投机以更大的空间;地方政府的介入令到上市公司起死回生成为可能;重组上市不是等同新股上市,而是被鼓励、条件更低,加上二级市场内幕交易带来的丰厚利润,各方何乐而不为?于是,不管IPO还是再融资,高价都不是问题。
  如果发行上市并不需要消耗企业过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如果内幕交易被严厉打击,如果重组上市等同新股发行,如果退市不会无休止的缓期执行,如果股民会因上市公司造假欺诈获得合理的赔偿,如果造假的成本是如此的高昂,如果市场各类机构的设立不再成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如果市场的各个运行环境不再需要如此高企的费用,如果我们真的把市场交给了市场,我们可能才有理由对股市乐观起来,股市文化的建设才有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