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背包客”的逃顶绝技(2)
2011-12-29白青山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46期
投资简历
姓名:张斌,1974年生,网名“行者哈哈”,湖南长沙市人,大专学历。
入市时间:1998年
投资风格:深谙进退之道,善于寻找捕捉系统性机会和回避系统性风险。
投资格言:永远别做任何交易,除非你确知那样做是安全的。
“顶部”特征及“逃顶”技艺
2、“反向逃顶法”
这是“相反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在牛市疯狂的时候,人人情绪高涨,分析师和股民的看涨比例达到一个极端的高位,包括自己在盘中也经常有高位追涨的冲动!这就是大跌前的预兆。这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与市场气氛相反的事情:“卖出离场”!
3、“价量逃顶法”
其实就是价量分析法在顶部的运用,简单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位巨量见顶,即所谓“天量之后见天价”。当个股或大盘放出异乎寻常的巨大成交量时,是即将见顶的重要特征。
另一种是冲高无力。价格在冲击前期顶部或创新高后量能不济,往往是多头力量衰竭,这也是见顶的信号。
4、“指标逃顶法”
技术高手可以运用甚至自编多种逃顶技术指标。这里只重点介绍一种,是初学者用一般软件都能应用的,最简单实用的——“RSI背离法”。
当RSI处于高位,并形成一峰比一峰低的两个峰,而此时,股价却对应的是一峰比一峰高,这叫顶背离(如图1)。与这种情况相相反的是底背离。这种方法为什么如此简单实用呢?将其原理作进一步的解释就会明白。
相对强弱指标RSI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其一,假设A为N日内收盘价的正数之和,B为N日内收盘价的负数之和乘以-1。这样,A和B均为正,将A、B代入RSI计算公式,则RSI(N)=A÷(A+B)×100。其二,RS(相对强度)=N日内收盘价涨数和之均值÷N日内收盘价跌数和之均值;RSI(相对强弱指标)=100-100÷(1+RS)。这两个公式虽然有些不同,但计算的结果一样。
RSI的计算公式实际上就是反映了某一阶段价格上涨所产生的波动占总的波动的百分比率。百分比越大,强势越明显;百分比越小,弱势越明显。RSI的取值介于0—100之间。在计算出某一日的RSI值以后,再采用平滑运算法计算以后的RSI值,根据RSI值在坐标图上连成的曲线,即为RSI线。采用的日数短的,RSI线反应比较敏感,日数较长的反应迟钝。平时我们在软件上看到的RSI金叉或死叉,就是几根不同周期的RSI线形成金叉或死叉。
庄家为了出货,拉高动作往往很迅速,出货动作则会延续较长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多次快速拉高,逐步出货的动作,就会造成“RSI顶背离”的现象。所以历史上那些重要的双顶或多重顶,大都能用这个方法识别!
常用又实用的技术指标还有KDJ、BIAS、MACD、布林线、主力进出、均线系统等,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性的用作辅助工具。“好用不需多”,普通投资者的目的是“赚钱”,而不是“做学术研究”,可以不必苦苦追寻太多玄奥的技术指标,关键是在“识顶”之后要“付诸行动”。
5、“抛压逃顶法”
我们没必要等到头部形态确认以后才卖出,那时的价格已经不太理想。当从走势图预计有较大抛压出现,又没有基本面支撑大盘或个股继续大涨的情况下;或从盘面发现有较大抛压,而下行又有较大空间时,可用“抛压逃顶法”卖出。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看到盘面有抛压就“逃顶”,更重要的是看大势的情况和风险利润比。卖出后可以在较低的价位买回来,也可以去捕捉其他的机会。
下面几种情况很可能会出现较大抛压。
(1)上碰筹码密集区。大盘或个股在越过筹码密集区之前,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充分的蓄势,所以当价格冲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发现不对劲要先果断出场,而不要固执地以为价格会不需调整就会向上冲(如图2)。
(2)重要形态压力位。如果都是自然的走势,反弹经常会在重要形态压力位附近拐头。但在强势的趋势行情中,过去的形态压力位可能只能带来短期的抛压,消化抛压以后,价格还会继续上行,投资者需要灵活运用(如图3)。
(3)达到一定比例涨幅,会有较大获利回吐抛压。牛市中的调整,是由于短期的涨幅太大所引起;熊市中的反弹,是由于短期的跌幅太大所引起。这是人类心理层面的规律造成的,所以有人以乖离率(价格相对于均线的偏离程度)作为一个买卖的重要依据,是有道理的(如图4)。
(4)熊市反弹到重要长期均线或下降趋势线。这就是均线和趋势线的助涨助跌功能,一般投资者都熟知(如图5)。
也许你在了解了这些方法之后欣喜若狂,那我得先给你泼盆冷水——“识顶”不等于“逃顶”,要做到知行合一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判断顶部的方法远不只以上五种,还有K线分析法、波浪分析法、均线分析法、资金流向分析等,都是判断顶和底的有效方法,能综合使用当然最好!不过若能将这五种方法用好,逃顶已是不成问题了。
将以上介绍的逃顶五法编个口诀——“正反两指压”(政策、反向、价量、指标、抛压)(注:为方便记住“五字口诀”,故把“政”和“量”写成了谐音“正”和“两”)。经常念叨下口诀,顶部就不会躲不过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