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轮政策的两种路径

2011-12-29李文杰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49期

  看了一些券商的宏观及策略报告,发现又有一种新的共识正在形成,即只有制度性变革才能解决目前的经济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而制度性的东西,从政治体制改革到经济结构调整,从医改到各种产业规划,从十二五到结构性的货币宽松等等不一而足。这方面形成共识是好事,至少说明制度改革真的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迫切性。
  本轮经济的衰退,与以往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这是在2008 年政府强力干预下,把本来两年前该发生的向下趋势延展至现在。由于经济周期自身的规律,以及当初救市付出的成本需要偿还,导致目前衰退具有双重压力。同时从大环境看,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朱镕基同志国企改革、整顿银行业、确立地产支柱地位的政策红利,以及我国特有的人口红利等几大红利的贡献逐渐达到最大边际。这些因素造成的共同结果就是,如果没有制度性变革刺激某一种生产要素(如人口红利的劳动力要素,或货币政策的资金要素)进行再次的升级性释放,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将不可能延续过去三十年的辉煌。
  但从投资分析的角度看,我们倾向于认为,政府是感性的,其最终做出何种政策决策,可以预测,但不可能完全猜对。因而,重要的是分析其事件发展的方向有几种可能,如果发生了该如何应对。
  制度性变革是方向之一,如果能实现某种生产要素的释放(如联产承包),或者某种利益的转移或转让(如国退民进、股权分置),或者形成能吸收大量货币的支柱产业(如房地产),这无疑会使得经济重新具备了发展活力,再次的繁荣可期。如果这成为现实,那么寻找制度性机会进行投资无疑是靠谱的,比如确立水利为支柱产业,那就买水利股,其它亦然。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如果把时间区间放到明年一年,这种制度性红利出现的可能有多大。按照我们对于中国变革历史的理解,一年时间绝无可能。所以,如果执着的沉迷于寻找和等待制度性红利,那么明年的市场中,我们可能一无所获。中国变革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变革都是偶然的时机或人物与必然的需求相结合,但无一例外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虽然目前我们看到制度性变革是多么的重要与迫切,但却不能指望这样的变革一定会在明年发生。
  同时,我们更加不能忽视传统的力量,在传统面前,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重复发生。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讨论的未来政策的另一种可能路径,即传统路径。所谓传统路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结合,以巨大的货币体量与低廉的资金价格相结合,以投资为主来拉升经济走出低谷。这样的政策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时最为受到关注,并对挽救危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在关注制度性变革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传统政策组合的再次推出和发挥作用,而且我们也相信,如果类似的组合推出,依然能将经济拉高走出低谷,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中的机会就不只是制度性机会那么简单了,一个空间较大的波段是非常有可能的。而这也是我们所担心的,大家就制度性变革达到共识时,反而会忽略一些重要的地方。
  如果第二种政策路径在明年或者未来两三年发生,那么经济很有可能还会像往年历次一样走出低谷,我们也可以享受稳定的经济环境,并从中寻找投资机会。但这并不会构成牛市的基础,并且,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因为恰恰由于政策和经济发展路径没有变化,以往的问题依旧存在,而且由于又一次的传统政策,原有问题将更加突出,这意味着,未来危机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大,并且危害也要更大。所以,如果中央层面实施传统政策路径,我们倒可以尝试做个波段或者结构性参与,但时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