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病:两个方向上的矛盾
2011-12-29蔡晓铭李雪峰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49期
“上海病”以低市值为最直观的表现,亦显现出企业管理效率低下、资产运营效率低下等诸多特征。进一步探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国资部门在两个方向上的矛盾:一方面在缺乏足够有效的机制提升资产整合效率的情况下,力促资产整合,对企业规模孜孜以求;另一方面,则在明显可以消除同业竞争、提升资产效率、提振上市公司市值的情形下,对资产整合推诿迟滞,甚至不惜违背承诺。
友谊股份与上海医药的资产整合是第一个方向上的代表,而上海机场则是第二个方向上的代表。另外,即使不存在资产整合事项,上海地方国资企业同样体现出明显的“上海病”——经营决策上贪功求快,在扩张时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一筹莫展,这方面则以中华企业等公司为典型。
上海机场:注资承诺八年难兑现
如果说在友谊股份和上海医药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积极推动资产整合的上海国资部门,那么在上海机场注资承诺八年未能兑现的个案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上海国资部门推诿、迟滞的一面:2003年12月,上海机场集团曾承诺,不通过改建、扩建的方式增加虹桥机场普通客运航班的吞吐能力,同时表示会在合适的时机将虹桥机场置入上市公司上海机场。
至2006年股改前后,上海机场集团又正式承诺:“在业务整合方面,上海机场集团将通过1个上市公司整合集团内航空主营业务及资产,并一如既往注重和保护股东利益。”
然而此后的几年,上海机场集团却并未信守承诺,反而刻意片面强调发展虹桥机场是国家战略需要,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于是,虹桥机场与浦东机场两项资产一起发展,构成了事实上的同业竞争,但上海机场集团却迟迟未能解决该问题,直到目前,同业竞争依然存在,成为上海机场难以回避的难题。资料表明,虹桥机场飞往日韩及台湾等地的航线已对浦东机场的国内外业务造成了实质性影响。
有业内人士指出,上海机场集团尽力发展虹桥机场,其目的在于促成虹桥机场增值,以获得更高的回报。换言之,上海机场未来受让虹桥机场时将付出更高的成本,而该成本或将通过增发的形式由投资者埋单。
凌驾于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之上的上海机场集团亦在相当程度上令上海机场患上了“低市值”病:上海机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总资产为185亿元,净资产150亿元,而截至12月6日的市值为245亿元,PB值仅为1.65。
中华企业:拍脑袋和大干快上
即使公司暂无资产整合事项或资产整合预期,“上海病”也同样存在。中华企业则是“上海病”在这方面的代表,在这个方向上,企业的经营决策粗糙而激进,体现出典型的传统国企决策机制中的“拍脑袋”和大干快上特征。
中华企业被评为“2011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稳健经营十强”及“2011 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五十强”,俨然是行业领袖,是上海市的骄傲。就是这样一家所谓的龙头,今年第三季度竟然亏损0.89亿元,前三季度仅实现净利润2.10亿元。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招商地产(000024)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0.85亿元。招商地产的总资产约为中华企业3倍,但净利润却是中华企业的近10倍。
市值上,招商地产的市值为295亿元,而中华企业的市值仅60亿元上下,中华企业股价更是创下近5年来的新低。
资产质量和市值对比上的差距并非没有原因:2009年四季度以来,中华企业疯狂圈地,其中主要是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块,总地价超过80亿元,平均成本在1万元/平方米左右。为了获得现金流,中华企业仅去年一年就发了8笔信托融资,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78.12%。中华企业2009年以来过于激进的策略一直被业界诟病,从其购地成本即可看出,中华企业几乎是不计成本。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楼市调控背景下,现金流无法顺利回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