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龙之战

2011-12-29胡宇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51期


  在2010年年底,我们提出了2011年的策略观点——从防御到相持,当时认为A股或将重新考验2300点,尤其是2011年下半年不容乐观。
  回顾过去一年,众多的偶发事件导致了股市的调整,但通过深层次的结构剖析,市场仍呈现必然性的运行规律。表面来看,2011年初的欧债危机扩大化和日本核危机的出现为中国股市的调整点燃了导火索,而年中有关高铁的突发事件则为熊市的破位下行提供了充足燃料;时至年底,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导致A股病入膏肓。包括PMI跌破50枯荣线,坚挺了若干月的房地产价格的终于松动,以及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多次触及跌停板让人联想到热钱的出逃,各种信号的交织出现使得市场各方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淡预期逐渐统一;与此同时,中国股市连破2500、2300点等重要关口,重回2200点之下。但A股调整的本质原因仍在于经济基本面的结构调整,以及市场供求与市场定位的的失衡。
  本系列文章先从宏观经济角度探讨明年形势,在接下来的几周将完整阐述整个龙年的投资逻辑。
  
  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已显现
  从历史数据来看,股市正逐步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而在2005年之前,股市往往与经济增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1991年至2000年阶段,经济与股市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同样在2000年至2004年之间,A股与经济增速之间仍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但从2005年以来,宏观经济GDP增速与股市的正相关性正逐步显现。
  因此,对宏观经济的中长期研究更加有利于论证中长期股市的走向,当然,对于中国股市短期走势的影响因素也需要关注,比如供求关系、市场预期等。
  1、2012年宏观经济预测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关键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好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根据这一精神,我们预测,2012年经济增速虽然会有所回落,但GDP仍将维持在8.5%-9%之间;通胀水平进一步下降,CPI增速处于3.5%-4.2%之间;货币供应量会有所增加,信贷投放8万亿左右,基本上能保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仍存在经济结构失衡、比例失调、通胀水平仍在高位运行、消费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调控压力较大等因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决定了2012年难有较为宽松的政策的出台,即使再下调几次存款准备金率,也只是有针对性的微调,难以产生全局性的效应。加之,欧美经济的复苏的反复性,欧债危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负面因素,也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增加调控的难度。经济持续增长与经济发展趋势的不确定的双重因素决定了A股市场仍将是机会与挑战并存。
  2、从3-5年的中周期来看,有效需求不足
  欧美经济衰退导致出口增速下降,欧美债务危机、高额赤字及高失业率已经充分表明欧美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欧美高福利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具有可持续性,政府和民间双高负债的模式已经宣告终结。
  欧美经济一时难以复苏。欧美政府为了缓解政府和私人部门债务的压力,必须要通过紧缩财政,超发货币来减少债务负担。因此,长期来看,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通胀水平,而紧缩财政和降低福利必然影响政府支出和私人消费,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中国出口经济受到影响。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及欧美经济不景气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较大。预计2012年仍将处于出口受压阶段,出口贸易很可能出现负增长。
  地方债务危机与银行资产质量隐忧导致投资拉动模式受限。过去三年投资对GDP的贡献度曾经最高达到90%,中国经济的拉动完全依赖于投资,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而投资的透支导致了地方债务危机的产生,影响了银行资产的质量。而这种隐忧将会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逐步体现出来。按照历史的经验看,每一次投资率高过80%都会有回落,这一次也难例外。要弥补投资率的下滑,必须要提高消费率或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度。以往都是通过提升净出口来恢复经济增长。鉴于欧美经济危机的影响,本次再难以出口退税或人民币贬值来增加经济增长的力度,因此,提升国内消费水平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高房价和高通胀致消费增速下滑。数据表明,名义消费增速虽然出现上涨,但扣除通胀之后的消费增速明显回落。考虑到房价高位缩量徘徊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预计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在短期内难有明显的效果。
  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政策方面将会加大治理措施,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3、30年的周期轮回与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以30年为大周期。1949年-1978年的30年是新中国稳定过渡和建设的周期,由于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当时的经济增速波动比较明显;而1978年-2008年则是由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周期,经济增长速度较为平稳。即使经历了1989年和1997年的国内、国际事件的冲击,也没有改变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那么,自2009开启的新30年周期将会呈现何种态势?中国经济、社会、人口、技术、资源、制度等会出现何种变化?它们仍将是未来中国股市长期持续走牛的长期驱动因素吗?这些都是长期投资于A股市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从总供给的角度考虑,由于全要素价格的上涨,中国潜在GDP增速可能放缓,最终带来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亦将放缓。这从人口结构、技术创新、要素价格、制度性改革的变化等方面可以得到解释。
  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国际劳动组织预测,中国劳动力参与率在2003年达到较高水平,之后是持续下降的趋势。人口快速老龄化,将带来三方面影响,即储蓄率的下降、养老医疗费用支出的大幅度增加及经济社会活力的下降。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过去中国一直处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的价格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近年来,伴随着“民工荒”、“招工难”的出现,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上升有政府政策干预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当前劳动力市场正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
  资源价格的向上调整:要素价格被低估,主要表现在水、煤、电、土地等价格低估,带来资源的盲目开采和浪费,带来了中国出口产业竞争能力的虚高。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实际上也是对长期供给面的冲击。
  企业家精神后劲不足:由于实业资本面临更多的成本压力和税负压力,加工贸易规模已经过剩,创新经济却没形成规模,实业资本开始转向虚拟经济和股权投资领域,更多企业家退出了实体经营,回到了股权及房地产投资领域,更多人寻找或者选择更有安全性的方式生活,比如移民,考公务员等等。整个国家的创业动力在减弱。
  制度性红利空间有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深化改革的动力在减弱,享受垄断或特权利益的阶层难以放弃既得利益,致使创新动力不足,这势必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总之,人口结构的调整、资源价格的长期上涨、技术创新动力的衰减及企业家精神后劲不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将使得长期总供给受到冲击,预计未来10年潜在GDP增速将持续下降。
  
  从总供给和总需求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动力
  中国经济要实现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减少欧美经济衰退的影响,必须从提升总供给水平和增加中长期需求方面努力,以此来推动经济增长。
  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仍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加快转变低附加值及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之路。以德、日为师,提升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中国才能逐步占据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位置。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排放,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未来十年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制度性的变革会有所突破
  打破垄断,促进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尤为关键,提升私人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参与度。允许更多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将会有更积极的举措;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银行业的垄断利差收入等方面亦有一定改观。
  政策支持
  由于政策支持,在总需求也会有一定提升。在逐步提升劳动者工资、降低税负,推进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包括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城乡居民长期收入水平会随着经济发展得到相应提高,从而刺激消费增长。
  以消费驱动型经济推升中国新崛起
  中国未来三十年将进入消费驱动型经济的模式,包括通过生活品质的提升来驱使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进一步做好环境的改变和经济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