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小盘+高管减持”股
2011-12-29王柄根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51期
“技术分析失效”源自市场流通筹码的“突增”
高管减持的动力并未因行情的持续低迷而稍有减弱,极低的持股成本使得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即使处于历史低位或者创出历史新低,但对于相当多的高管持股来说仍有巨大的盈利空间。作为一个二级市场参与者,不管你高兴与否,在高管减持的浪潮下,投资的“生存法则”正在发生异变——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自己以往惯常使用,并且有较高成功率的技术分析手段和公司价值判断方法在近期屡屡遭遇失效的尴尬,股价的突发性破位下行让人猝不及防,而出现“技术分析失效”的个股则普遍具有“高管减持”的共性。
“高管减持”是否真的“猛于虎”?通过对过去3个月当中出现高管减持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23只个股进行实证分析后可以发现:走势弱于大盘且出现突发性破位下行的个股,集中在流通市值低的公司。对于流通市值较大的公司,高管减持的冲击力并不显著。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小盘+高管减持”个股!
减持量VS市场承接力
今年9月20日以来出现高管减持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公司有23个(见表一),用“减持当日至减持一个月后的股价表现”作为标准来考量这些个股则会发现,绝大部分个股都在减持后的一个月内出现了股价的连续下跌或者雪崩式下跌,走势显著弱于同期大盘。这方面的代表包括安妮股份(002235)、乾照光电(300102)等;也有少量个股在减持后的一个月内走势显著强于大盘,这方面以洋河股份(002304)为代表。
这种走势上的差异难以用公司基本面上的要素差异来解释。而如果单单从高管减持的绝对金额上来看,减持后一个月走势强于大盘的洋河股份反而是减持绝对金额最高的公司,达到4.42亿元。
那么,这是否可以说“高管减持”与股价的突发式下跌无关?事实上,“高管减持”给市场带来的冲击需要从“减持量”和“市场承接力”两个层面的对比中才能得出答案。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相同的减持金额对于不同流通盘的个股,其冲击力当然是不一样的。
在一个时期内,流通市值大的个股由于参与资金充足,市场承接力强,高管减持的筹码易被市场消化;而流通市值小的个股,参与资金本来就小,市场承接力弱,同样金额的高管减持筹码突然“砸”到市场上来,难免出现“大坑”。
“有些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个股,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每天的成交量才几百万元到一千多万元,高管减持的金额一下子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短时期内,市场上没那么多资金来承接,只能用价格下滑来回应。但同样是几千万的减持金额,在洋河股份这样每天成交量在亿元以上的个股中,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压力。”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如是表示。
技术与价值的双重失效
高管减持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伤害程度,由“减持金额——市场承接力”的力量对比来决定。在减持金额过大,而同期市场承接力过小的情况下,这种冲击往往会达到“技术分析”和“价值判断”双重失效的极致。在近期的案例中,则以乾照光电为典型。
乾照光电董事会秘书兼财务负责人叶孙义在今年9月8日和9月23日分别进行了两笔减持,每一笔减持均为200万股,合计减持金额为11206万元。在9月8日收盘,乾照光电的股价尚在32.64元,至1个月后的10月10日,公司股价已至23.21元,下跌28.89%,显著弱于同期大盘。
而叶孙义11206万元的减持金额对乾照光电的冲击力有多大,则可以从10月10日全天成交金额1034万元中看出。至12月21日收盘,乾照光电以15.18元收盘,较32.64元跌去53.49%,也远远超过同行业上市公司同期跌幅。
“在乾照光电上可以看到技术分析与价值分析的双重失效。”深圳赵姓投资者向记者表示:“从2010年8月上市以后,至2011年9月初的1年多时间里,乾照光电股价维持在最低28元附近,最高38元附近的箱体震荡,期间6次触及28元附近的箱体底部后出现反弹。但如果在9月8日叶孙义减持以后仍然以这样的技术分析判断介入乾照光电,至今就会面临近乎‘腰斩’的风险。另外,乾照光电的基本面仍然较好,在估值上如果采用相对估值的方法,与同行业的其它上市公司进行对比,在28元附近时,其相对估值也并不算高,市场在公司上市1年多的时间内,也多次对这一价格附近的估值进行了‘确认’。但就是这‘不算高’的估值,仍会带来近乎‘腰斩’的结局。以技术分析和价值分析的思路来参与乾照光电,都会面临分析失效的尴尬。”
更深层次原因:零成本
技术分析和价值分析双重失效的原因何在?
事实上,“高管减持”在二级市场的层面意味着短期内新增加了流通筹码,而如果市场缺乏相应的承接力,就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的可能,这从资金供求的角度解析了股价的下跌。但是价值分析的失效却又不能简单的用资金供求来解释:如果高管减持的股份,其获取成本仍高于目前股价,是否会出现大量减持并导致股价压力剧增的情形?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集中在高管持股在获取时的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以乾照光电为例,叶孙义是在公司2006年最初设立时以150万元参与出资,即使仅看2010年末的分红,叶已经收回投资成本,其持股可以用“零成本”来概括。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当高管持股以极低成本或者零成本实现时,其是否减持或者选择什么价位减持,已经不能简单的用传统的“公司价值分析”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高管个人对资金的需求,或者套现的冲动,成为考虑的重点,价值判断则退居次要。
“零成本”的存在,使得在“企业价值”的评估存在两个层面上的分裂:一方面,二级市场作为一个阵营,以传统的“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方法给出股价的合理判断,并在这个价格区间进行交易;另一方面,低成本乃至零成本的高管持股作为一个阵营,其交易行为并不建立在传统的证券定价基础上。为了获得一个相对较高的减持价格,甚至会争先恐后“出逃”。
两个层面上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存在巨大差异,那么用传统的估值方法给出的股票定价,当然也就会轻易的被“零成本”持股击破。
“后解禁”时代的来临,使得市场更加凶险异常,而二级市场投资者赖以作出判断的技术分析和价值分析方法,亦出现了在零成本持股存在局面下的失效,这其中以“小盘+高管减持”股表现尤甚。当技术分析和价值分析双重失效的时候,更明智的做法则是对这一类个股采取警惕态度和尽量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