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正处于相互调试期
2011-12-29汪洋左璇
财经 2011年2期
冷战时代的集团政治没有重来的可能
《财经》:朝核问题目前似乎陷入僵局,美国也表现出对六方会谈机制的失望。你认为中美在朝核问题上该如何相互调处?
周文重:现在局势仍然紧张,但我认为打不起来。中国的目标很清楚,其一是半岛和平稳定,其二是半岛无核化。这两个目标不会改变。
朝鲜问题是冷战的结果,美国对朝政策一直也在调整。克林顿政府时期,曾有机会(解决朝鲜问题),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无果而终。小布什政府对朝采取敌视政策,矛盾日益激化。换句话讲,朝鲜有不安全感,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后,朝鲜的这种不安全感更加强烈。这是朝鲜发展核武器的一个原因。
问题的关键是,核武器能否给朝鲜带来安全。在这一点上,中国认为,从朝鲜的根本利益和安全出发考虑,朝鲜不应该拥有核武器。核武器可能让朝鲜更不安全。
2003年以来,有关各方召开六方会谈。所发表的“9·19声明”,仍是解决朝核问题最关键的文件。现在的关键是落实。现阶段,各方都应做有利于半岛和平稳定的事情,说有利于半岛和平稳定的话,而不是相反。
美国的朝鲜政策应该调整,首先就是不再妄言更换朝鲜的政权。美国以前曾直言不讳要更换朝鲜政权,甚至将朝鲜称为“邪恶轴心”。这也是朝鲜深刻不安全感的由来。
朝鲜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是任何主权国家都有的权利,当然朝鲜应该把这一权利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保障监督之下。最近美国新墨西哥州州长理查森访问后,朝鲜同意IAEA人员重回朝鲜。当然,是同意IAEA人员重回朝鲜访问,还是重新展开工作,目前还难于判断。但接触至少比不接触好。
我认为朝核问题还是有解决的希望,因为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任何一方需要战争。美国在阿富汗进退两难,伊拉克安全问题也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我觉得,美国人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发生另一场战争。
六方会谈包括朝核问题和朝鲜半岛其他问题的所有当事方。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六方会谈还是一个有效的机制。尽管谈判的过程很艰难,但毕竟还是走了下来。当然,现在有人认为开六方会谈可能不合适,要提出些条件。我想这可以通过做工作来挽救。
《财经》: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全面增加了在亚洲的外交投入,美国“重返亚洲”说广为人知。你是否同意美国亚洲政策是针对中国的说法?
周文重:亚洲对美国很重要,美国从来也没有离开过亚洲。只不过,美国最近增加了对亚洲的投入。小布什时代美国力量集中在中东和阿富汗。现在美国腾出手来,增加了对亚洲的关注。
美国之所以感觉到在亚洲需要增加投入,是因为日本、澳大利亚、东盟等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关于亚太一体化的主张,美国担心在这一过程中被边缘化,美国很希望自己能继续主导这一一体化的过程。美国不愿意放弃在亚太的领导地位。
亚洲新兴经济体最近发展很快,美国和新兴经济体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阶段。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相互调试期。美国和中国在亚洲都有各自利益,这里就需要中美相互尊重。这里涉及一个互相尊重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尊重世界多样性,尊重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发展道路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体现在互相尊重之中。
有一种观点是,美国重返亚洲不是为了围堵中国,而是为了不错过亚洲发展的机遇;美国有意利用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和中国原有的矛盾,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矛盾服务自己的利益。美国和这些国家走近,不意味着中国(影响力)的趋弱,反而证明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关系更近了。
我觉得,美国加强在亚洲的投入,确实也有对付中国的方面,这是我们应该保持警惕的。
但时代不同了,冷战时代的军事集团没有重来的可能。冷战时代的集团政治以意识形态划线,是排他性的,不惜搞军事对抗。在和平发展的年代,美国难以组织军事集团政治。亚洲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公开和美国站在一起,反对中国。
《财经》:美国提出南海航行自由的问题,介入南海议题,中国会采取怎样的政策?
周文重:中国的一贯立场是,中国对南海诸岛和附近水域的主权是没有疑问的。
南海问题可以分为,南海诸岛和附近水域的主权问题,专属经济区的问题以及专属经济区以外水域的问题。“自由航行”从来不是问题,将南海问题等同于“自由航行”是伪命题,是美国人制造出来的问题。说得轻,是美国对中国的误解。说得重,是美国借此对中国施加压力。
是否有东南亚国家要求美国加强在亚洲的存在,这个有关国家最清楚,无从证实这一说法。
中越是邻国,两国两党关系都在改善。越南没有理由把双边关系搞坏。越南是东盟中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中国和东盟的FTA中有“早期收获条款”,对发展水平较低的东盟国家有所照顾,越南也从中获益不少。老挝、柬埔寨、越南都在关税问题上受到照顾。在双边问题上,中国也给予越南援助。中越陆地划界已经完成,海上划界也结束了,当然渔民之间时不时有些纠纷,这属于有待双方妥善处理的问题。
关于南海岛屿的主权争议,中国继续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中越双方的沟通渠道还是畅通的。问题的关键是落实既有协议,而且不要在双边问题中引入第三方,因为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经贸摩擦需要一揽子解决
《财经》:中国经贸摩擦近年不少,都指向中美经济不平衡问题。你认为中美经贸谈判应遵循什么原则?
周文重:温总理在美出席联大会议期间,和美国总统奥巴马有一次会晤,我们提出中国经贸摩擦不能就事论事,要一揽子解决,即开展财政、金融、经贸一揽子合作。美国答应讨论。
这次美方是否会提出自己的方案,加以讨论,有待观察。
一揽子解决就是要找一个平衡,例如,美国不可能要求中国一下子大幅提高汇率,这既不现实也不合理。中国加大对美投资,有助于平衡贸易,这就要求美方改善投资环境。另外,美国想减少对华贸易逆差,也可以放宽中国的高技术出口限制。
再一个,美国一直不明确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如果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就不应该对中国搞反补贴。美国不但对我们搞了反补贴,还对我们搞反倾销,这就是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这都是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结果。
《财经》:你刚才提到美国正在审议高技术出口限制,你认为最近这一限制会有松动吗?
周文重:奥巴马上台后对出口管制进行重新审议,但一直没有宣布结果。
中国想买什么美国很清楚,例如航空航天方面,要求购买直15发动机、黑鹰直升机零部件等。这些技术属军民两用技术。美国特别担心中国转民用技术为军用技术。美国过去搞所谓“终端客户回访”,实际是用来以核实技术设备最后的使用情况。我们接受过这样的安排,但这解决不了大问题,关键在法律的修改。
高技术贸易额现在很小,无法影响中美贸易整体平衡,这是美国人的说辞。市场究竟有多大,要看从哪个角度出发。温总理就向美方提过,你们不能老让中国买大豆。例如,中国的直升机应用广泛,在救灾等方面使用就很多;如果美国现在同意出口直15发动机,市场很大。如果有关法律能放开,我觉得高技术出口(包括技术转让、合作生产)市场还是很大的。
《财经》:美国对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提出了批评,你对此有何看法?
周文重:中国对自主创新有一个认识过程,我们做些调整也很正常,任何立法都有一个完善过程。本来自主创新政策还在征求意见阶段,美国人有些过敏。
我们对他们的这些关切是了解的,也是重视的,应该说已得到了解决。温总理在很多场合说得也很清楚,只要企业在中国注册,那么其产品就是中国制造,凡是在中国研发的创新,就是中国创新。很多外企担心其研发团队在国外,专利注册在国外,不被承认。
中国不能做超出国力的事情
《财经》:中美间问题一直很多,但为什么去年各种问题同时激化?在你看来,如何定位未来中美关系?
周文重:中美之间的问题要分类,有些属于利益不同。这在经贸方面特别多,这就要求不要把问题政治化,应通过协商,追求互利共赢。
有些问题是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引起的,这就要求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做到“和而不同”。
另一些是涉及核心利益的——例如领土主权问题,这需要摒弃冷战思维。在当今世界,想通过战争、对抗来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经济全球化是趋势。大国之间尤其需要合作,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也要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起码要和平共处。
对美国来讲,美国接受多极世界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美国自然想和以前一样一家独大,但现在确实难以做到了。美国有比较现实的人,也有比较顽固的人。奥巴马现在搞多伙伴,放弃单边主义,就是面向现实的结果。
美国现在肯定有持冷战思维的顽固派,但这些人不属于主流。主流的人还是强调多伙伴。希拉里说,中美要“同舟共济”。但往往是日子不好过,才提出“同舟共济”,日子一好过,就又忘记了。
《财经》: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是什么?
周文重:中国主张在亚太地区形成开放包容、良性互动、协调共赢的格局。愿就地区反恐、防扩散、维护安全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加强区域合作、治理跨国犯罪、减灾防灾等与美国加强合作。
《财经》: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你认为中国的外交战略应该做调整吗?如何理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主张?
周文重:中国无意在亚洲做“领导”。邓小平说“决不当头”的政策,还应该继续执行下去。
中央把21世纪前20年定义为战略机遇期,要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很大的努力。当然,我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上应尽的义务应该承担起来。中国的GDP增加了,使用的世界资源也更多了,理应承担更多责任。但中国不应该做超出国力的事情。不讲过头话,不做过头事,我们要继续“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不仅是策略,也是一种战略。邓小平讲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戴秉国在最近的文章里讲一千年不动摇。现在离中国的真正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指,能做的做,但不能做超出国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