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不靠利益让渡”
2011-12-29陈燕
财经 2011年8期
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成都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错位竞争?成都市市长葛红林3月份在北京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强调,要有条件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
《财经》: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杜绝以利益的让渡为砝码来招商引资,真正做到有条件有选择地承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多赢”?
葛红林:我始终认为,招商引资的项目不仅要有利于产业提档升级,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
应该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成都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已经摆脱了靠利益让渡,也不是简单的急功近利,而是更加注重选技术选后劲,真正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做到有条件有选择地承接。一是看项目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二是看项目是否有利于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三是看项目是否有利于群众就业增收。
通过有条件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有力助推了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多赢”,而且也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招商引资成果,实现了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财经》:“十二五”期间,成都市如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尽量让市场发挥对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
葛红林:“十二五”时期是成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
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时,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顺应产业发展规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外,还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因势利导引导产业布局。
比如当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至少需要三个必备条件:一是便捷的物流交通,能够第一时间将产品运往世界各地;二是丰富的人才资源,能够提供足够的高素质研发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三是高效的政务服务,能够为世界级企业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为此,近几年,我们也着力从上述三方面营造产业发展环境。
《财经》:成渝经济区获批,如何最大程度发挥成都市区发展的溢出效应,惠及周边县市?
葛红林:我理解所谓溢出效应,就是成都要在自身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发展。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要抓紧。首先,要切实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其次,要加强成渝两市的合作包括与周边市州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我们要通过积极推进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构建和生态建设的一体化建设,共同做强成渝经济区的成都增长极。
《财经》:成都城乡统筹进展迅速,下一步如何推进?
葛红林:城乡统筹的核心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破解“三农”难题。通过七年多探索。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已从2002年的2.66∶1缩小为2010年的2.62∶1,是全国唯一在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遏制并呈缩小趋势的特大中心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以下领域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一是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农民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财产权利,推动农民财产权的流转、交易和价值实现。
二是进一步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村群众。
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社区居民自治,积极培育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加快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四是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深化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