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粮技术之途

2011-12-29王延春

财经 2011年8期

  2004年至今,中国已保持了粮食“七连增”。粮食增产能否持续,会否出现拐点?在土地刚性减少、粮食需求增加的趋势下,如何提高粮食单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徐小青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提高农业效率,科技兴粮是关键,也是力争今年粮食产量超1万亿斤的主要途径。”
  
  《财经》:“七连增”能否持续?
  徐小青: “七连增”来之不易。这是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实体经济下滑的多重压力下,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才实现的。中国今年粮食产量达到1万亿斤以上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必须警惕,“七连增”容易使人产生松懈感,一旦放松下来,粮食就会滑坡。增产潜力释放的空间有限,下一步增产压力很大。
  在农业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变革,人口刚性增长、土地刚性减少、粮食需求刚性增加的趋势下,粮食单产持续提高很难,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能在高基数上保持稳产实属不易。因此,粮食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或者说是“极脆弱的平衡”。
  
  《财经》:能不能说,粮食价格将步入上升通道?
  徐小青:我估计,未来中国粮食价格要高于国际粮食价格。中国种粮成本高、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粮价走高是大趋势。
  
  《财经》: 中国的农业效率一直提升较慢,导致粮种更新慢,种植结构单一,机械化推广水平不高,土壤质量下降,农业用水效率低等问题。科技兴粮的长效机制如何形成?
  徐小青: 增加粮食生产,一方面靠增加播种面积,保住18亿亩红线,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5亿亩;另一方面就是靠提升粮食单产。如今,增加播种面积的潜力不大,棉花、大豆等播种面积要确保,蔬菜播种面积在扩大,土地强约束下,只有依赖提高农业效率。
  中国水资源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水资源与粮食主产区错位配置,因此,农业部门正在推行的节水灌溉、旱作技术尤为关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0%。目前很多农业区都是大水漫灌,4000亿吨水投入到农业,很浪费,必须改造田间水渠、河道,实施“五小水利工程”,推广喷灌、洒灌,甚至滴灌技术。
  近几年,中国每年因气象等灾害导致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要加大研发投入,研究耐旱品种以及农业病虫害防治。这方面要学美国,他们大多品种为耐旱品种,棉花、玉米等大多是抗病虫害的品种。
  未来提高农业效率的最佳途径,就是走精细化、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组织化农业。要用新型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方式,走高端农业之路。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改革现行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同时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式农民。另外,农业部正在搞的科技示范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也可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财经》:工业污染、重金属污染正在向农村扩散。中国重金属污染全国普查警示,农村土地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如何应对这一局面?
  徐小青: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中国水污染的主体。为保粮食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农村土壤环境恶化。中国化肥使用量每年5000万吨,占全球一半以上,土地有机质流失严重。
  尤其是东北地区,黑土层流失加速。全球仅有三块黑土地,中国的黑土层流失已经说了好几年,以前几米厚的黑土层目前下降到十几厘米,有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黑土层将流失殆尽。
  因此,只有科学种田,才能防止污染扩大化。不久前我调研时发现,测土配方、精量施肥在一些地方推广得还不错,感到很有希望。现在民众消费水平高了,对天然有机食品和健康食品需求量增加,进行科学种田、健康种田,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