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改革次序
2011-12-29阿诺.辛格
财经 2011年11期
随着刺激政策的退出,中国私人经济活动将日益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工资上涨和社会保障的推行将促进私人消费增长。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略高于9.5%。外部需求将得到加强,基础设施升级也将增进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关联度,进一步提升私人投资水平。
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稳定在9.5%的水平上,其构成会更多地向消费领域倾斜。随着养老和医疗保险计划范围持续扩大,可负担的住房供应量不断增加,住户预算约束将进一步放松,储蓄冲动也将得到缓解。随着投资刺激计划的告终,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较前两年会有所减少。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来自尚不稳定的外部复苏状况。最首要的外部风险是那些影响主要贸易伙伴情绪的因素——欧洲主权国家和银行的融资困境,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疲弱、商品价格上涨,中东地区前途未卜的政治形势——会不断加剧并使全球复苏停顿。
中国主要的国内风险是主要城市的房产价格飙升,且信贷质量可能会下降,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过去两年中信贷过度扩张的遗留问题,从而可能破坏近期的金融和宏观稳定。而若将宽松金融状况和低利率时期延长,将产生严重的脆弱性因素。
这些脆弱性因素中,首要因素是低估金融风险,及信贷增长集中在某些易发生调整的部门。中国面临的特殊问题是,向房地产部门贷款增长过快。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发生逆转,房地产投资活动减缓,银行资产负债表将面临巨大风险,水泥、钢铁、建材、设备和装修等多个行业的赢利能力和就业率也将降低。
其他困扰来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迅速增加,以及对地方政府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潜在影响。这些贷款使信贷质量不断降低,价格压力的范围也可能进一步扩大。目前已有迹象表明,最初仅限于小部分生鲜食品的价格上涨趋势已蔓延到CPI篮子的其他部分。
中国经济在2010年恢复两位数增长,凸显了中国政府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迅速果断采取应对措施的成效。但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必须要确保过去一年中的强劲增长不会引发新一轮宏观经济波动。
中国收紧货币状况、逐渐取消财政支持以及给楼市降温的举措固然令人赞赏,但可能还需采取更多措施,包括更多依赖利率上调,及进一步防范房地产泡沫。
在中长期内能否保持强劲增长,取决于中国能否由出口和投资转向更依赖于消费的增长模式。为此要进行一整套改革,包括增强人民币以提升住户购买力,增加劳动收入比重,使投资转向非贸易部门;深化教育、养老和医疗系统改革,以降低住户储蓄水平;大力发展服务部门。为此,“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多项有助于实现理想的再平衡状态的倡议。
为此尤需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金融改革的一项重点是实现利率自由化,从而推动住户存款竞争,提高储蓄回报率,增加住户财富并提振消费。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的利率也有助于在各投资项目间更好地分配信贷,在此过程中推进增长模式的转变。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自由化总要伴随一定的风险,但下行风险可以通过妥善安排改革次序来控制。首先应更主动地利用货币工具将流动性抽离银行系统,并增强汇率灵活性;其次,实现贷款和储蓄利率自由化,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来决定利率。根据这一改革方向,应鼓励扩展非银行中介途径,包括增加一系列金融证券供应,如企业债券、共同基金、年金以及其他保险类产品。
应持续加强监督和监管制度,从而确保继续以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经过合理设计和妥当实施,上述改革能加快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并推动实现由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从而确保中国拥有理想的中期经济前景。
作者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区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