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评论
2011-12-29
财经 2011年16期
公租房出售“饮鸩止渴”
(《财经》2011年第15期“重庆公租房尴尬”)
重庆公租房修建的不失气派,与香港电影中公租房给人的廉价、灰暗的基调相比,至少表面看来不比商业居住小区的硬件条件差。当然,如交通、生活保障、学校等一系列的“软件”建设,现在看来并不理想,这或许是重庆公租房遇冷的一个方面。
需要关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是到底如何将公租房进行定位,以及因此引发的一系列需考虑的方面:如果公租房依旧不能实现让租房者离工作单位不远就近居住、租金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也没有太强竞争力,处于城市郊区的公租房只剩下居住五年后可以购买——有关的具体措施,看似考虑的还颇为详尽——这唯一的魅力。
短期看,这的确可以缓解政府的资金回笼压力,但长期来看,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如此看来,重庆眼下的公租房可售政策,实在无异于“饮鸩止渴”。
北京 刘鹏
信访局应设立法律援助机构
(《财经》2011年第15期“新观群体性事件”)
现行的信访体制存在漏洞。应在信访局设立法律援助机构,帮助访民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把信访件转送政府部门,成为问责政府部门的把柄,增加政府部门的压力和信访维稳的成本。
如果政府部门存在不当或错误,信访部门应该帮助民告官,从而取得访民的信赖。信访部门不应成为无理取闹者的传达室,而在信访维稳中起不到一点作用。
《财经网》网友
可怜者必有可恨之处
(《财经》2011年第13期“欺诈的代价”)
在看过《欺诈的代价》之后,对于在美上市涉嫌欺诈的公司,深感可怜者必有可恨之处。
其怜有三:一怜融资难,在国内除了垄断资源型产业和房地产业,难觅融资渠道;二怜不了解西方人心理,造成中国公司在美国股市上势如山倒;三怜不自信,出现各种不规范的经济行为时,未看到中国在美上市公司亡羊补牢而采取自省的行动。
其恨有三:一恨其混淆中国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环境;二恨其沉不住气,在未能建起良好的经营模式和赢利模式时,即将公司上市,其漏洞自然百出;三恨其志气尚短,刚起步就用石头砸自己的脚。往后上市的中国公司将面对更多的质疑和不信任。
广西 喻精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