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品市场继续深调

2011-12-29王军刘向东

财经 2011年19期

  受全球通胀及欧美债务危机忧虑推动,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一方面是股市暴跌,而另一方面,国际投资基金从7月开始,即转而看好大宗商品市场基本面,投机资金也从股市和债市流入商品市场。
  月度统计数据显示,7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高,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约为231.43点,环比上涨约1.4%,出现小幅反弹迹象。同期,RJ/CRB指数震荡攀升至7月末的342.08点,全月涨幅为1.19%。
  
  美元走势是关键
  7月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反弹与美元走弱有一定联系。但全球经济前景并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持续反弹,8月初大宗商品市场普遍震荡回落,表明商品市场仍处在深度的调整时期。特别是市场对欧美债务危机的蔓延普遍感到担忧,令短期市场系统风险陡增。
  8月4日至8日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引发全面抛售狂潮,美欧股指均遭遇重挫,道琼斯指数跌幅超过4%,国内股市也受拖累遭遇大跌;由此牵连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跟风下跌,RJ/CRB指数单日下挫约2.27%。其中,石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追随股市下跌,投资者开始意识到实物需求也存在风险。
  同期,农产品及软商品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回落,其中8月8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小麦、大豆期价下跌幅度均超过3%。
  美元指数短期内会出现震荡走强的态势,但是美元指数长期走弱的态势明显,已由2010年底的79.34下跌至8月8日的74.90,跌幅达5.6%。在过去的12个月,美元对欧元贬值15%,对所有货币的汇率,调整通胀因素后仍贬值逾10%,可能在未来几年对一揽子其他货币进一步贬值。
  美国提高债务上限加上标普调降美国评级,足以使美元震荡下跌的态势长期延续。高盛预计,美联储将在近日推行部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维持目前的低息政策以及2.75万亿至3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直至2013年。
  这预示着未来几个月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空间有限,美元加速贬值有可能导致新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深度调整未结束
  当前,世界经济出现减速,这种态势在二季度尤为明显。美国经济2011年一季度 GDP增幅向下修正为0.4%,二季度增幅也仅为1.3%。对于美国下半年经济走势,高盛认为美国有33%的几率再度陷入衰退,同时下调了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速。
  相形之下,当前新兴经济体经济减速并不剧烈。很多经济体经济对原材料的需求仍然稳定。
  从部分品种价格指数走向看,7月CCIEE工业品价格指数较上个月上升了1.38%,CCIEE农产品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为1.51%。
  工业品中,黄金期价上涨幅度最大,全月收涨8.5%,8月初虽然受外盘影响,黄金期价有所下调,但仍保持每盎司1600美元的高位,目前仍被投资者看好。因为投资资金的避险需求增加,而黄金通常被投资者视为对抗通胀、疲弱美元以及不确定前景的良好标的。7月,CCIEE基本金属指数延续了6月的上涨态势,环比上涨了2.9%。
  相比较而言,7月CCIEE能源指数涨幅仅为0.7%,主要是国际原油价格处于调整时期,在NYMEX轻质原油期货在每桶95美元上下盘整,而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小幅回落,使得能源指数出现微涨态势。
  6月铁矿石价格呈现微涨势头,环比涨幅仅为0.36%。而7月农产品价格也出现小幅上扬,农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上涨了1.5%,除棉花出现下调外,大豆、豆油、玉米、小麦、天然橡胶、棕榈油等诸多品种期价均小幅攀升。
  市场对大宗商品价格未来走势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认为,受全球通胀问题加剧、主要经济体进入加息周期,新兴市场普遍出现有效需求放缓以及美元暂时反弹,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震荡下跌。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从7月底开始大宗商品价格呈现新一轮回调,像5月份那次回调一样,只是暂时性的震荡调整,长期看全球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的大趋势并未改变,而大宗商品市场仍是资本追逐的最有价值的市场之一。
  我们认为,未来两个月内,在欧美债务危机前景没有明朗之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会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有可能因某国危机恶化,引发市场短暂恐慌,从而再次引发商品价格下挫;长期来看,年内欧美国家最终会寻找到解决债务危机的办法,届时一旦欧美经济向好,再加上美元长期疲软,将会再次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性走高。
  
  新的涨价因素
  7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反弹,这可能会给已经高企的通胀带来输入性压力。中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表现出回升态势,其中7月PPIRM上涨为11%,PPI回升至7.5%,分别较上月上涨了约0.45个和0.4个百分点。
  考虑到7月CCIEE指数同比继续调头向下,这可能会在四季度初推动我国PPIRM和PPI出现回落。预计8月随着前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走低,中国PPIRM和PPI还会有所回落,这就意味着近期输入性通胀压力已在减弱。铜价的近期下跌,代表经济风向标,预示着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际输入性通胀影响缓解,但是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再创6.5%的新高,这表明国内通胀形势仍值得担忧。因为7月、8月翘尾因素仍然较高,其中7月、8月的翘尾因素分别高达3.24和2.62。新涨价因素也不容忽视,由此预计8月CPI可能会有所回落,但是通胀风险远未彻底消除。
  新涨价因素起关键作用原因有四。
  一是虽然猪肉价格近期有所回落,但是由于前期价格管制,包括食用油、鸡蛋等在内的一些商品可能出现新一轮的补涨,这种轮番上涨的态势将促使今后新涨价因素对CPI的贡献也很大。
  二是由于今年以来劳动者收入增加(工资提高和个税减少),这将可能传导到下游商品上形成新涨价因素,促使国内物价很难出现大幅回落。统计显示,2011年上半年有29个省区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10%,远高于同期5.4%的CPI增幅。可以预见,刘易斯拐点之后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导致通胀压力在较长期持续存在。
  三是受国内价格管制原因,国内能源、工业品价格调整不到位,形成资源价格长期扭曲,与国际原料价格差异较大。例如,8月4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但国内对成品油价并没有及时跟进调整,在一个较大的传导时滞的窗口内,国内物价因此下调的空间较小。
  四是相比物价上涨,资产价格膨胀更难应对。目前中央和地方为打压房价,持续采取限购等措施,但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并没有应声落下,资产价格泡沫带来的风险依然严峻,由此未来数月内带动房租等非食品价格继续上涨的成本压力较大。
  
  更微妙地平衡
  2011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继续向好,保持着9.6%的经济增速,这虽短期打消了国内外有关中国经济出现“滞胀”或“硬着陆”风险的疑虑,但中国政府仍把控制通胀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重心,这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虽有迹象表明国内物价上涨速度在减弱,但更具挑战的资产价格膨胀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此时放松信贷和价格管制,将可能引发新一轮资产价格的报复性上涨。在外忧(欧美国家债务危机恶化)和内困(双重价格通胀和地方融资风险)双重夹击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下滑风险则会大大增加,发生第二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因此在政策选择方面,中国政府需要更微妙地平衡。随着货币政策继续紧缩,而配套的政策和宏观审慎措施未能阻止资产价格通胀。如果我国继续单边采取紧缩政策,那么外围市场的负面影响就可能转化为真正的内忧,引发国内投资者极度恐慌,近日股市大幅下挫就是这种市场情绪的表现。
  中国CPI有望在7月见顶,目前货币政策任何趋向收紧的变动,都可能加剧市场波动,8月内如果再次加息将面临来自市场的更大压力,短期内加息的窗口事实上已被关闭。
  对于地方而言,目前加大投资的冲动仍然存在,但房地产限购导致一些地区土地收入锐减,而从紧的信贷控制,使地方政府融资风险加大。融资平台负担价值约10万亿元的未尝银行债务,多数是以土地担保的,如果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我们相信这些贷款的大部分将无法偿还。加上2011年地方政府还面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沉重负担,一旦地方债务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则有可能引起投资的硬着陆及银行危机。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微妙的调整期,而只采取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加上持续扩大的房地产限购政策,未来数月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可能凸显。我们认为,紧缩货币政策并不仅仅是控制物价上涨那么简单,数量型的货币政策调控达不到综合优化的效果。一味强调数量化紧缩,过犹不及。特别是物价上涨与资产价格泡沫、产业转型、地方融资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货币政策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着眼于结构优化或定向宽松,使信贷资金更多地向中小企业、“三农”、保障性住房、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倾斜,从而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减少全面紧缩的负面影响。
  任何僵化的调控政策都可能积累成疾,一旦由薄弱环节的导火索引爆,则可能会激发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导致更深层次和更难治理的经济衰退。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