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境贸易结算的定位和评估

2011-12-29秦晓

财经 2011年19期

  近期学界就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政策和实施效果有所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未到位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改革次序,它对宏观调控、外汇储备、汇率改革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我也主张及早启动和完成以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为目标的汇率机制改革,但不赞同他们对这一政策及实施效果的否定意见。
  当前开展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就其数额(规模)、广度(占贸易结算比例)、深度(相关金融产品)及发展的约束(制度)来看,只是一种应对实体经济需求所做出的制度安排,而不意味着开辟了一条可以绕过汇率机制改革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它是过渡性而不是替代性方案,在这个意义上讲,称其为人民币国际化似不太准确且会引起误解。
  基于这样一个定位,需要讨论的主要是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评价它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二是它对宏观经济(短期)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长期)所产生的影响或利弊;三是目前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虽不是最佳的路径(次序),但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第一个层面主要针对目前出现的:进出口不对称(跛足)、进口和ODI人民币结算增大外汇储备压力、两地融资成本差异形成的套利等问题。对此,何东、马骏的文章已作了说明和回应。
  我以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的是发展初期因规模小、交易数量和频率不够、相关产品不完善产生的,随着这些基础条件的改变,市场交易也会从不均衡逐步走向均衡,最近的一些数据也提供了这方面的支持。
  另一个原因则是结构性或制度性的,即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关键要看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这种预期主要表现为对贸易结算汇率风险的短期考虑,还是非贸易性的长期单边大量囤积。
  从市场的参与者分析,从事贸易的企业多是考虑短期汇率风险;对冲基金会有长期预期的动因,但现有数据不能表明这种长期投机行为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具备冲击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风险;香港居民兑换人民币早已开放,从长期看他们在资产负债表中保持一定比例的人民币资产是理性的选择。
  第二个层面从短期讲首先是进口和ODI(Overseas direct inves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