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荐书
2011-12-29
财经 2011年27期
新经典
《文化与社会:1780—1950》,(英)雷蒙·威廉斯著,高晓玲译
雷蒙·威廉斯是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和文化行动主义者”。本书是其成名作,是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作品。
18世纪最后几十年到20世纪上半叶,一些重要的词汇首次进入英语常用语行列,或在这段时间获得了新的含义。它们的总体变化范式,如同一幅地图,从中能看到和语言变化相关的生活和思想领域所发生的广阔变迁。本书中,作者选择了40位作家和思想家,通过他们对工业革命以及文化问题的论述,勾勒出20世纪文化思潮的重要传统。本书研究的五个关键词为:工业、民主、阶级、艺术、文化。
《黄金、美元与权力》,(美)弗朗西斯·加文著,严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8月
本书聚焦于1958年到1971年之间美国与欧洲相互交织的货币和安全事务关系。作者利用美国和欧洲最近解密的档案材料,运用经济分析和国际关系理论,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和黄金与美元的兑换进行了重新评判。
作者指出,与苏联艰难斗争的根本性政治和军事问题、大西洋联盟的稳健性以及德国问题所带来的困境,主导了美国在这段时期与欧洲的关系。而这些主题常是商议和辩论美国国际收支以及黄金外流问题的背景。作者认为,货币问题不是在真空中讨论的,不可避免地与当时宏大的政治和安全问题相关联。相反地,对货币关系的关注也影响到美国对欧洲的战略和政策,因而必须将国际收支和黄金问题置于宏大的政治和战略背景中加以理解。
知识与情趣
《抒情诗的呼吸:1926年书信》,(俄)鲍·列·帕斯捷尔纳克等著,刘文飞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7月
1926年前后,世界诗歌处于危机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欧洲的精神生活,任何形式的抒情自我表现,都会被视为不自然的时代错乱现象。就在这一年,欧洲三位伟大的诗人之间发生了一段以书信为形式的交往。
1926年5月,处于病痛和生命最后几个月的里尔克,与两位年轻的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开始通信,三人之间的书信往来成为一个将“关于诗歌和精神生活的激情戏剧化的无与伦比的范例”。编者将三位诗人的书简编纂成书,并以按语衔接起来。这是一本诗人肝胆相照、倾诉情怀的书,更是一本议论诗学、评论诗作的书。三位诗人之间的通信,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创作。里尔克去世的消息传来,促成茨维塔耶娃写下《悼亡信》,也促使帕斯捷尔纳克写成其自传《安全保护证》。
《没有皇帝的中国》,马国川访谈,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这是作者对周有光、李泽厚等12位学者,就辛亥百年展开的访谈录。本书是在辛亥百年之际,重新审视中华民族100年艰难历程的尝试,更是对中国“所经历的苦难与挫折”的总结。
接受采访的12位学者,各自对辛亥百年历程中的许多历史转折性事件作出独立解读与评价,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借助这些不同见解,读者对辛亥革命的本质、成因与遗产都会有更深层的理解,从而对辛亥革命在多面向上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作者期望,对辛亥革命的多视角观察,或能帮助读者理性地思考中国未来的道路。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美)乔治·斯坦纳著,严忠志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乔治·斯坦纳,当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曾任《经济学人》杂志编辑,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日内瓦大学,执教比较文学课程。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其主要作品包括:《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马丁·海德格尔》《何谓比较文学》等。
本书是研究俄国文学的经典著作。作者运用文学批评手段,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文学巨著进行剖析和反复对比,着重分析指出两位大师的文学观、文学作品在哲学、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