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深处的悲鸣

2011-12-29独眼

南都周刊 2011年41期

  今年8月,在伦敦,警察打死了29岁黑人青年马克·达根,引起了持续数日波及几大城市的骚乱暴动。警民冲突、种族问题、经济不景气、网络的推波助澜,很多人试图给出合理解释,即使这种事早有先例。
  20年前,名叫娜塔莎·哈林斯(Latasha Harlins)的15岁黑人女孩在韩国人的店铺买东西,因与店主起了争执而被开枪打死,1992年,店主被判500美元罚款和社区服务—这种结果成了黑人与当地韩裔爆发冲突的导火索,几天后,毒打黑人罗德尼·金的四名警察被判无罪释放,引起了被称为“罗德尼·金起义”的洛杉矶暴乱(Los Angeles riots)。
  在迈克·戴维斯(Mike Davis)的《死城》里,主题篇章《死亡都市》讲述了当年的洛杉矶暴乱。按照他的描述,这起事件最终导致价值10亿美元的店铺被砸毁、烧毁,2.6万亿美元在日本股市化为乌有,在我看来,最糟糕的是1.7万人“黄沙粒般地失踪了,原因是他们被当做强盗和纵火犯扣留”。是简单的种族冲突么?即使在背后有当地黑帮组织的挑唆,结果却是韩国人抢韩国店铺、黑人抢非裔美国人的店铺;最初涉及殴打罗德尼·金的警察并不都是白人,也有一名是拉丁裔,而暴乱最初被逮捕的5000人里就有一大半是拉丁裔,还有12%的白人。这和伦敦骚乱时多数在街上放火抢劫的是白人青年如出一辙。
  作者并不试图给1992年洛杉矶暴乱一个唯一解释,在他的文章中记述了相当多有关联的情景及人物访谈,形成了一条洛杉矶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瓦茨骚乱开始有关城市暴乱的历史纵贯线,展开了颇有规模的经济与政治分析,比如,大城市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不明显、种族人口的波动和政治决策之间的变化与不匹配。直到最后,他都没有自以为是地提出任何解决方案。
  从这个角度来说,《死城》不太像以往我所熟悉的那些探讨城市化问题的书。那些书往往是针对一个问题的,比如人口、污染、宗教、种族,它们有清晰的论文式结构,前言提出问题,结论重申观点,中间每个章节都是总分总的分论点小模块。初读《死城》,我有种在读散文或新派实验小说的疑惑,也难怪早先迈克·戴维斯的博士论文因结构松散而不能获得学位委员会的认可。书的原名翻译过来应该叫《死城及其他故事》(Dead C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