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
2011-12-29熊泰蓉
成才之路 2011年15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现状及学生现状,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大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根据市场经济的人才供求规律,以“需”定“产”;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类教学改革;四、改革课程设置。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及有过硬的操作技能的中等技术人才。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录取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统考、政审,生源质量高, 如今随着大学的扩招,大部分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都上高中考大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质量严重下滑。
另一方面,随着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已遇到严峻的形势:办学模式单一、不灵活,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需求,教学结构不合理等,造成职业教育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后于形势发展。目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各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正处在探索阶段。下面,笔者就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大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郭沫若先生对学习兴趣作出的科学论断。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前提,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诱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
通过对我校四百余名2005级新入学新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入校后一月内有10%左右的学生对什么功课都不感兴趣,有60%左右的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30%的学生对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60%的学生对技能操作课感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10%~20%)厌学情绪相当严重。
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职业学校生源差,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小学、初中遭受连续的长期的学习上的失败,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2)现行的教学计划未能适应学生的实际。现行的教学计划多是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制订的,先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再到专业课,然后到操作实践课,这种教学计划对理论课望而生畏的部分职校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打击。(3)教学手段陈旧,某些职业学校由于经费不足,教学仪器配备不足,实习设备老化、陈旧,有些专业由于实习条件不具备,还是只凭老师一张嘴、三寸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学生的技能训练无从谈起。(4)教师素质低下,有的专业教师只会讲,不会做。
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1)改革课程设置程序。传统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为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鉴于前面分析的原因,建议调整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交替混合。电子专业学生一进校便可进行无线电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焊接技术、无线电元器件的识别、万用表的使用、简单有趣电路的组装等,通过电、光、声、机械动作的转换,往往能激发学生对电子学习的强烈兴趣,进而把这种兴趣带入第二阶段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中。在第二阶段的专业理论课学习中,学生开始接触较抽象的电工、电子理论知识,这时仍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擅长利用实验及实习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的外在表现。
(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要达到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必须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电子专业的理论课是比较难学的功课,内容比较抽象,但同时实践性也比较强,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上课就会坐“飞机”,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听下去、听进去。教师可把讨论、实验、组装实物、技能比赛、模拟工作现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引入课堂,把学生真正作为教学的主体。
(3)充实、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学技术、练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强烈愿望,学生学技术、练技能凭借的是教学仪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凭借教学仪器,没有教学仪器的技术教育只能是画饼充饥。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供求规律,要求我们以“需”定“产”
通过近几年我校电子专业毕业生的安置情况,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做到“适销对路”,主要原因是学校总体办学缺乏与社会的沟通,闭门造车,未处理好当前的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关系,缺乏与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的沟通,仍然依据旧的教学模式运行,而不是依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综合水平,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这样必然导致办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滞后性,缺乏超前性。通过对前几届毕业生安置情况的了解及劳动力市场了解的信息得出,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可分为三类:A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B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人员;C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的销售人才。学校的电子专业教学,应当了解市场,了解人才需求,这样,才能依照人才供求规律,做到以“需”定“产”,满足社会的要求。学生就业容易,有发展机会,当然学校招生就更有信心,更有宣传力,以此扩大我们的办学成果。
三、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进行分类教学改革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收生源中,90%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整体素质不高,这给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大负担,特别是电子专业,专业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两年我们采取分类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综合素质以及未来就业的打算,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依据上述对电子专业人才需求的分类,把学生相应地分为上述A、B、C三类进行教学试点改革。根据A、B、C三类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A类学生注重专业基础课学习,加强动手能力练习;B类学生注重专业课的学习、电子前沿知识的了解,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C类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电子信息的学习。电子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太多,学生未来就业用到的知识有可能只是所学知识的一部分,这样依据个人特点水平分类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电子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以市场需求,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依据,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现行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前形成的定向教育模式,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各门课程的设置及学习安排都是依据学科地位而定,而忽视了学生特点及社会所需的要求,这就难以满足多元化发展,势必为未来毕业生的就业设置了绊脚石。我们的做法是依据A、B、C三类的特点,减少文化课时比例,加大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基础课时比例,加大实践技能课比例。这样,就在总体上满足了全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克服了未来就业面窄的问题。有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生转行就业就非常容易。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依据A、B、C三类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课时比例设置(见表1)和不同的课程设置(见表2)。
A类学生主要进行基础电子实习及电工学习,强化无线电整机装配调试实习,使之具有熟练的无线电装配调试技术。B类学生主要进行家用电器实习,掌握一般仪器设备使用和家用电器的维修技术。C类学生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及社会知识的学习,进行电子产品销售技能的训练。
这两年来,我校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供求规律以“需”定“产”,教师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对电子专业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学生爱学习、肯学习、学有所获,就业率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显示出的教学优势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探索研究,发展壮大职业教育。
(广元师范学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