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压强》说课
2011-12-29潘小珍
成才之路 2011年15期
一、教学任务分析
1. 地位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科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学习本节知识,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活和生存能力,加深学生对大气环境的认识。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举例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大气压的测量工具;能说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大气压有关现象的分析和应用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究自然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大气压强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2)教学难点: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1. 学生分析
学生对大气压强缺乏认识,处于大气压强之中,却没有感到它的存在,而且大气压强比较抽象,学生要顺利地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困难,本节内容在“力的初步知识、固体压强和水的压强”学习之后,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来认知大气压强,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 学法指导
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利用实验和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3. 教学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实验、讨论、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应用的能力,并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及个性发展。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流程图:
1. 游戏引入
多媒体展示5幅实验的图片,请学生对图片描述的真假“猜猜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谁对谁错,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调动起来。由学生对实验的判断的对错,引出学生的疑问——为什么会这样?2. 引出新课
(1)由实验一让学生展开讨论,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引导学生从力的角度分析,让学生指出纸片受向上的力,归纳并得出大气压力,再由第一章水的压强的知识,分析得出大气压强。然后再由空杯子倒转,纸片落下来的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纸片上下都有大气压强,引申出大气压的概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观察、分析、归纳、处理的能力,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由多媒体和书上提供的资料,学生了解到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很大,以及人体上的马德堡半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为了降低难度,大气压的大小可变吗?如何变化?用什么工具测量?标准大气压的数值等问题可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通过练习巩固这方面的知识。
讨论:由砖块叠放高度,使学生体验到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大小?这么大的大气压,房子为什么没有被压塌?人怎么没有被压扁?激发学生发现身边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所学即所用的能力。如果没有大气压强,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由照片引出讨论:为什么火车站台上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引导学生实验,分析得到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由阅读“豪克号”和“奥林匹克号”相撞故事,结合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让学生引申归纳出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课后的几个练习,加强了这方面知识的巩固。
四、知识回顾和提升
由学生总结和回顾,谈谈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和体会?对课堂进行小结。
布置作业,对知识进行升华。
五、设计说明
上课时创设情境,用游戏和实验的方法引出课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出大气压强的存在,鼓励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举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验成功的喜悦。然后通过想象没有大气压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阅读书本和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的探究,使学生掌握气体和液体之间的压强关系。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意思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温州市瓯海区新桥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